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腹瀉是豬常發的疾病,其特征是嚴重的胃腸功能障礙和不同程度的自體中毒。腹瀉病因非常復雜,首先是傳染性腹瀉。平時寄生于胃腸道的微生物并不能引起患病,病毒、細菌、原蟲和真菌在飼養管理不良條件下,毒力大大增強而導致腹瀉。病毒往往是引發豬腹瀉的啟動因素,但總體發病原因認為是多種病原體的混合感染。飼料營養不全或不平衡、過食、飼喂發霉變質的飼料,以及有毒植物、化學藥品和農藥污染的飼料,也會引起消化不良性腹瀉。
冠狀病毒、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仔豬在氣候寒冷的季節流行嚴重。在發病初期表現輕度呼吸道感染癥狀,如發熱、咳嗽、流涕等,接著出現嘔吐、腹瀉,稀糞多呈白色或淺黃色。有的仔豬突然發病,病初嘔吐,繼而頻瀉。糞便為水樣灰白、黃色、帶氣泡,夾帶有大量未消化的凝乳塊。嚴重者大多脫水死亡。生長豬、育肥豬起初食欲不振、嘔吐,后出現水樣腹瀉,排出惡臭糞便,呈灰色、黃色。泌乳母豬泌乳量驟減或停止,10天左右自行病愈。嚴重時有脫水、心力衰竭、酸中毒等癥狀。抗生素僅適用于細菌感染引發的腹瀉,對病毒性腹瀉無效。
免疫預防。用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二聯氫氧化鋁滅活疫苗后海穴接種,公母豬4毫升/頭,體重在15千克以下的仔豬1毫升/頭,15~50千克的生長豬2毫升/頭。
治療。輕、中度脫水的腹瀉仔豬少量多次內服葡萄糖鹽水(常用處方:氯化鈉3.5克、氯化鉀1.55克、碳酸氫鈉2.5克、葡萄糖20克、常水1000毫升),每頭每次20~30毫升。對有嘔吐、腹瀉、嚴重脫水、酸中毒等癥狀的仔豬,每頭維生素b6,0.5~1克/次,利巴韋林注射液5~10毫克/千克體重,板藍根注射液10~15毫升,六茜素20~25毫克/千克體重,維生素c0.2~0.5克/次,一次性肌肉注射,每天2次,連續3~5天。心力衰竭時用10%安鈉咖4~5毫升一次性肌肉注射。
嚴重脫水并伴有酸中毒時,用5%碳酸氫鈉溶液30~50毫升加葡萄糖氯化鈉溶液500毫升靜脈注射,直到癥狀消除為止。中藥可用白頭翁300克、龍膽末150克、木炭90克混和,每頭每次用10克灌服,每天3次,連續3天。治療過程中,一般不需禁食。即使仔豬患的是急性腹瀉,胃腸道內也能吸收一定量的營養物質。特別是吃奶仔豬腹瀉時仍需供奶,因為乳汁中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及抗體,易于吸收,可以有效防止并發癥。腹瀉伴有嘔吐時應考慮禁食。消化不良性拉稀。糞便一般呈黃色,可以看到未消化的飼料,有時伴隨嘔吐現象。
治療。先禁食1天。容大膽素注射液(10毫升)+青霉素(320萬單位)一次肌肉注射。如一時難以控制,可用阿托品2~4毫克/千克體重,硫酸黏桿菌素5毫克/千克體重,“旺達”注射液5~10毫升,用藥時間長短視病情而異。土霉素0.3~0.5克,胃蛋白酶0.2~0.5克,加水灌服,每日2次。
仔豬黃白痢
臨床主要特征是仔豬下痢,糞便為乳白或黃白色黏糊狀,有腥臭味。體溫一般不高,過1~2天后,病情加重,仔豬精神不振,食欲不佳或廢絕。
免疫預防:懷孕母豬在產前28天和14天分別注射大腸桿菌基因工程苗2次。
藥物預防:仔豬出生第1天肌肉注射氟苯尼考0.3毫升,第5天0.5毫升,可有效預防黃白痢的發生,斷奶前一天肌肉注射0.7毫升可有效預防應激性腹瀉。
藥物治療:對仔豬黃白痢的治療必須采取抗菌、止瀉、助消化和營養補充等綜合措施。抗菌藥物用硫酸黏桿菌素注射液2.5~3毫克/千克體重、鹽酸黃連素2毫升混合一次后海穴注射。助消化藥用食母生、小蘇打、胃蛋白酶等。若仔豬腹瀉脫水,可全天飲用口服補液鹽。必要時結合腹腔注射5%葡萄糖10毫升補充營養。止瀉藥可用木炭末100~200克,炒米粉適量,磺胺脒0.6克,氟哌酸0.5克,加水1000~2000毫升,讓豬自服。或木碳末或稻草黑灰500克、小蘇打25克,水適量調服一次用完。或生姜25克、石榴皮30克、大棗樹皮40克、大蒜20克,共研搗爛,用熱米湯內服。
豬副傷寒
以反復下痢為主要特征,糞中混有血液或壞死組織碎片,體溫升高,精神食欲不佳,貧血消瘦,有時呼吸困難,后期出現皮膚紫斑,最后衰竭死亡,病程可達兩個月,不死亡者,多成為僵豬。
免疫接種:弱毒凍干苗,適用于1月齡以上仔豬,口服接種或耳后淺層肌肉接種,采取二次免疫,兩次間隔21~28天。
治療:鹽酸環丙沙星或恩諾沙星注射液2.5毫升/千克體重,肌肉注射2次/日;氟苯尼考0.1毫升/千克體重,隔日一次;新霉素每日5~15毫克/千克體重,分2~3次口服,復方新諾明70毫克/千克體重。
豬痢疾
由豬痢疾密螺旋體引起的豬的一種腸道傳染病。體重30~50千克重的豬最多發,哺乳期仔豬幾乎不發生該病。典型癥狀是出現不同程度黏液性、出血性的腹瀉。最急性病例可在短時間內死亡。大多數病例病初排黃色至灰色軟糞,食欲降低,體溫升高達40~40.5℃。幾小時或幾天后,糞中開始含有大量黏液和小血塊。下痢伴有特征性的惡臭。以后發展為水樣腹瀉,長期的腹瀉導致脫水、消瘦。慢性型患豬糞便含有黑色血液,故有黑痢之稱。
防治:該病尚無可用菌苗,只能采取引入無特定病原豬,采取全進全出飼養方式,污染豬場在一定期間投藥預防,豬群應用二甲硝咪唑或喹乙醇或泰農、支原凈定期加入飼料中。治療該病常用的抗菌藥物有硫酸新霉素,添加量300克/噸飼料,連用3~5天;呋喃唑酮,添加量300克/噸飼料,連用14天;四環素族抗生素,添加量100~200克/噸飼料,連喂3~5天。恩諾沙星10毫克/千克體重+痢菌凈10毫升,分兩針注射,1次/天,連用2~3天。如果注射2~3天不見有好轉,可能為胃潰瘍,淘汰處理。如果豬只拉血痢現象進一步蔓延,可考慮使用二甲硝咪唑。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