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9-05 作者:佚名 來源:科技日報
秋日南疆,瓜果飄香。走進地處新疆西南部、天山南麓的阿克蘇地區,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近年來,當地力促林果、養殖等特色產業升級,為廣大農牧民鋪就了致富路。
“紅棗翻了身,指日拔窮根”
“看著滿地紅棗沒人要,真的很讓人心痛。”浙江省麗水市對口支援新和縣援疆指揮部產業組組長趙昳回憶起當初的情景,依舊語氣沉重。
央達克村過去一直以種植為主,紅棗產量小、個頭小,價格一度跌到2塊錢一公斤。
2017年,50名來自浙江省麗水市第九批援疆干部,踏上了新和這片土地。“扶貧先扶志,要做就從最難的做起。”趙昳告訴記者,“為了幫助村民樹立信心,我們決定先從示范點做起”。
“想做好紅棗產業,首先要形成規模。”麗水援疆指揮部引導農戶進行土地流轉,建立了1500畝紅棗核桃示范基地。牛懷東是一名有著20多年種棗經驗的紅棗專家,在他的帶領下,農戶通過合理施肥和科學管理,不僅保證了紅棗的產量,還通過使用無害化驅蟲劑保證了紅棗的品質。
只有優質紅棗才能在市場上站得住腳。經麗水市援疆指揮部牽線,麗水市農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與新和縣合作成立了新疆麗耕公司,經營紅棗核桃示范基地。
艾海提·卡森木原來是貧困戶,到基地打工后,自己一個月收入就達3600元,兒子操控無人機噴灑農藥每月收入超過4000元,加之土地流轉費收入,徹底實現了脫貧。
“紅棗翻了身,指日拔窮根”,現在央達克村的農民常這樣講。據了解,目前紅棗產業已讓全村11戶村民成功脫貧摘帽,去年紅棗產量達到58噸,總產值達到100多萬。
“增畜工程”帶來“牛日子”
“哞——”循著一聲聲響亮的牛叫,走進新和縣天宇綠色肉牛標準化養殖小區。這是一個集肉牛高效育肥、飼草料生產加工與銷售、有機肥堆肥發醇制作等為一體的現代化畜牧養殖基地。
有著13年養牛經驗的斯馬義·阿巴斯是天宇養殖合作社社長。“從前我是一個放牛娃,靠著家里的5頭牛生計。”他說。
2017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天宇養殖小區建設了40棟標準化牛圈舍、30座飼料青儲窖。政府還聘請專家開展實地教學,幫助合作社成員掌握養牛的技術。
合作社提出采取“合作社+養殖大戶+貧困戶+市場”的發展模式,鼓勵引導貧困戶將牛送到合作社集中托養,按照入股資金12%的比例進行分紅。目前貧困戶在合作社托養的牛有492頭,去年為246戶貧困戶分紅59萬元。
肉牛養殖歷史悠久的新和縣,2018年提出實施“增畜工程”,推動牛產業升級,讓農民居民過上“牛日子”。這項工程開展以來,全縣牛存欄量從3.1萬頭增加到7.5萬頭;新增千頭以上肉牛養殖合作社12個,建成優質肉牛養殖基地6個。
“目前全縣有1.6萬個家庭參與養牛,630戶貧困戶與7家合作社進行托養合作,3161戶貧困群眾通過養牛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預計到今年底,我們合作社的出欄肉牛能達到1萬頭以上。”斯馬義·阿巴斯說。
“好吃的葡萄賺錢,好看的葡萄也賺錢”
托萬克喀格木什村隸屬于阿瓦提縣阿依巴格鄉,是遠近聞名的葡萄村。暑意消退,天漸涼時,這里的葡萄便掛滿枝頭,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甜味。
該村現有耕地3928畝,其中2500畝種植葡萄。作為村里的主導產業,托萬克喀格木什村的葡萄主要銷往烏魯木齊及內地。去年,托萬克喀格木什村人均純收入為12000元,其中70%來自葡萄產業,一串串葡萄成為了農民致富的“金果子”。
這里的葡萄品種以白木納格為主,葡萄畝產可達2噸。不僅葡萄產量高,而且村民還開始圍繞葡萄發展第三產業。依明江·艾買爾是全村首個以葡萄園為依托發展農家樂的村民,吸引游客采摘,旅游旺季的日營業額可達5000元。
“好吃的葡萄賺錢,好看的葡萄也賺錢。”依明江·艾買爾嘗到了甜頭,準備將農家樂擴容。“明年打算租賃附近的10畝杏園,與現有的葡萄園聯合起來,發展多元增收。”他自信地說,計劃到2025年,把農家樂打造成品牌休閑旅游觀光基地。
相關標簽:阿克蘇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