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20-05-14 作者:佚名 來源:廣西日報
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部門為隆林椏杈鎮忠義村在石山腳下建起香菇大棚,既給貧困戶提供就業,也增加了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金銀花、核桃花、油茶花、板栗花……近年來,廣西林業部門在大石山區石上“繡花”,憑著“一針一線、綿綿之功”,在隆林各族自治縣“繡”開了朵朵產業之花。
自治區林業局對口幫扶隆林各族自治縣新州鎮馬雄村、新州鎮民德村、蛇場鄉新寨村、介廷鄉弄昔村、巖茶鄉龍臺村、椏杈鎮忠義村,涉及81個自然屯2660戶11493人,其中,2016年建檔立卡貧困戶723戶2959人,目前已脫貧2632戶2888人。
對癥施策:因地制宜興產業
沙梨鄉的山坡上板栗林連綿起伏,但數萬畝的板栗老樹基本“天生天養”,每年收獲季節才有人上山。該鄉脫貧戶黃媛輪家約有39畝板栗林,是家庭的重要經濟來源。2018年,全鄉大部分板栗林近乎絕收。2019年,板栗林畝產不足150斤。黃媛輪焦慮起來,甚至萌生砍樹的念頭。
2019年10月,六萬林場依托自身的技術優勢,開始在母施村幫扶創建沙梨鄉高產板栗經濟林示范基地,完成核心區板栗林低改2000畝,涉及42戶。據六萬林場技術員王云波介紹,參與林農在每畝每年保底收入300元的基礎上,還享受板栗收益的15%。前期板栗管護用工為當地林農增收60多萬元,同時,村級集體經濟享受板栗收益的5%。
創建示范基地后,黃媛輪的板栗林每年保底收入約1.15萬元。她在家門口經常參與板栗管護,每天收入130-150元,全年增收5000元。“自家還享受利潤的15%,再也不用擔心返貧了。”說起此事,她打心底樂意。
2015年以來,自治區林業局根據對口幫扶貧困村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宜種則種、宜養則養。由13家區直國有林場、廣西林科院、廣西林業設計院等后援單位投資2000余萬元,利用“企業(林場)+基地+貧困戶”的管理模式,開展了沃柑種植、花菇種植、油茶種植、黑豬養殖等10余項特色種養項目,通過“大中小”“長中短”相結合,幫助每個貧困村培育了1-2個特色產業,確保每個村都有產業項目,都有特色種養。
靶向治療:油茶接力保長效
2018年,在經營扶貧商店、租賃養殖場、種桑養蠶等多種經營基礎上,自治區林業局對口幫扶的6個貧困村,根據《加快隆林各族自治縣油茶產業發展推進精準扶貧專項實施方案》要求,加快創建油茶產業核心示范區。
百色市隆林油茶產業核心示范區規劃面積1.1萬畝,覆蓋沙梨鄉沿償村、開沖村、沙梨村,規劃面積11004畝。2018年5月,三門江林場作為油茶龍頭企業進駐示范區。當年7月,專門成立廣西隆林裕豐油茶產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示范區施工建設。目前,已完成核心區建設2000畝,其中低改林600畝,新造林1400畝。核心區建設至今,公司共投入資金446.7萬元,其中生產及勞務費325.2萬元,基建(分揀中心)121.5萬元。示范區建設共涉及貧困戶83戶,公司每年可提供勞務崗位1萬多人次。
為了提高農戶參與入股的積極性,三門江林場采取“林場+合作社+農戶”的合作經營模式,按照林地的不同類型,創新三種合作分成模式。第一種模式適用于荒山造林。按照“補償費+分成”模式,前5年,三門江林場按每年90元一畝向農戶支付無收益期的補償費,從第6年開始參與茶果實物分成。林場以每年每畝100斤鮮茶果為保底數支付給農戶,期間超產部分進行分成,林場占75%,合作社占5%,農戶占20%。第二種是“坡改梯”造林模式。前5年,三門江林場按每年240元一畝向農戶支付補償費,第6年開始參與茶果實物分成。林場以每年每畝150斤的鮮茶果為保底數。期間超產部分進行分成,林場占75%,合作社占5%,農戶占20%。第三種適用于低產林改造。這種模式以“保底+分成”開展合作。林場以每年每畝200斤鮮茶果為保底數,合作期間若超產,則超產部分同樣按照上述兩種模式來分成。
指向民生:聚焦短板化痛點
地處大石山區的椏杈鎮忠義村在扶貧之初,曾是當地遠近聞名的“金銀花村”。2015年,受新規影響,南方金銀花名為“山花茶”,屬涼茶類。本地金銀花市場價暴跌,每斤從40多元降到7元。村民們紛紛放棄種植金銀花,金銀花產量銳減,從歷年最高315噸下降到70噸,金銀花產業跌入谷底,忠義村再次陷入困境。
2018年,高峰林場多方協調,聯系了山東及湛江藥商到忠義村大量收購金銀花,價格比前幾年大幅度提高。兩年來,忠義村藥用干花產量約160噸,僅金銀花產業收入就超過856萬元,戶均收入約1.4萬元。
“只有將貧困戶與企業、市場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加快貧困戶精準脫貧。致貧因素通常也是民生短板,織密民生保障網才能保證貧困戶穩定脫貧!弊灾螀^林業局局長黃顯陽說。
隆林各族自治縣新州鎮民德村果六屯農民農志向和紅么屯村民農保仁,兩人均是貧困戶。為解決收入來源,他們被聘請為生態護林員!凹依锔改改昙o大了,一直生病,為了能在家照應,我就沒外出打工。”農志向告訴記者,父親每年吃藥就需要7000多元。自從他倆被林業部門聘為生態護林員后,每戶年增收7500元,極大地解決了家庭困難。
相關標簽: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