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河蟹業發展的五個階段20世紀50年代以后,我國河蟹生產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五個階段。第一,天放天養階段。所謂天放天養,就是天然毓的蟹苗洄游到江河、湖泊等淡水水域,完全依靠天然餌料生長發育成成蟹。這個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年抣捕成蟹約1200萬千克。第二,人放天養階段。所謂人放天養,就是在苗汛期人工捕撈天然蟹苗放流于江、河、庫、塘中,完全依靠天然餌料生長發育成成蟹。這個階段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產蟹量較高。其中1980年產成蟹5162.5萬千克,1988年產成蟹8474萬千克,江蘇產量最高。第三,人工繁殖和天然蟹苗種放流放養階段。由于水質污染、蟹道受阻,過度捕撈,天然洄游蟹苗年年減少,捕天然蟹苗、仔蟹放流放養遠遠不能適應需要。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水產科技人員開始研究河蟹人工繁殖,到1987年已初具規模,全國已有46家人繁蟹苗場,年育苗量2000萬千克。第四,精養半精養及早繁蟹苗當年養成階段。1993年以后,池塘、稻田精養,河溝、湖庫圍欄半精養發展較快;1994年以后,當年育苗,當年養成商品蟹獲得成功,至今已初具規模。1997年全國產蟹約9000多萬千克。第五,生態高效養蟹階段。這個階段從2001年12月11日我國成為世貿組織正式成員起算。在我國入世前后,即當年4月就發生氯霉素事伯,歐盟于2002年1月25日作出禁止進口中國動物源性食品的決定,美、日也作出相應的反應,給我國水產品出口造成了巨大損失。經過學習、研究、實施HACCP質量管理體系,多數蟹農也進行生態養蟹,綠色、無公害、有機養蟹場以及各種商標的河蟹,像雨后春筍似的出現。河蟹苗種的生產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取代了工廠、大棚式的育苗。以生態養蟹為前提,走蟹、蝦、魚綜合高效混養之路的人越來越多,“蘇南綜合養大蟹的高效模式”已被廣大蟹農所接受。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