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qū):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qū):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行業(yè):養(yǎng)豬|養(yǎng)牛|養(yǎng)羊|養(yǎng)兔|養(yǎng)魚|養(yǎng)雞|養(yǎng)蛇|養(yǎng)鵝|養(yǎng)鴨|養(yǎng)龜|養(yǎng)蝦|養(yǎng)蟹|養(yǎng)鹿|養(yǎng)蠶|黃粉蟲
行業(yè):水稻|玉米|花生|小麥|大豆|茶葉|棉花|油菜|鵪鶉|牛蛙|黃鱔|泥鰍|蚯蚓|養(yǎng)驢|養(yǎng)蠅蛆
84農業(yè)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一、儲藏特性
與其他菇類相比,白靈菇屬耐儲藏品種。新鮮的白靈菇具有極強的呼吸作用,一旦離開培養(yǎng)基,采后2~3天內菇體水分大量散失,首先菌褶變褐,繼而整個菇面發(fā)黃變褐,風味也隨之劣變,失去商品價值。因此,延長鮮菇運輸與上市時間,解決其采后的保鮮問題,是白靈菇產業(yè)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影響白靈菇采后儲藏保鮮的環(huán)境因素主要是溫度、濕度、氧氣及二氧化碳的含量。利用低溫、高濕、低氧和高二氧化碳環(huán)境可抑制酶與微生物的活性,延緩呼吸作用與生化反應,從而可以有效地延長菇體的保鮮期。白靈菇儲藏較適宜溫度為-0.5~0.5℃。高于此溫度范圍會加速菇體內各種生理作用的進行,加快變色與衰老,也有利于各種病原菌活動,導致腐爛加重、加快。過低的溫度又會使白靈菇產生冷害或凍害。相對濕度以95%~100%為宜,相對濕度低于90%即會出現(xiàn)失水褐變。低氧與高二氧化碳對白靈菇儲藏保鮮也十分有利。
二、工藝流程
適時采收→分級修整→表面風干→裝入內襯保鮮袋的箱或筐中→置入-1~0℃冷庫充分預冷→扎口→上架或碼垛
三、技術要點
1.采收
采收前一天菇棚停止加濕,最好將菇棚通風1~2小時,使菇表面略顯干燥,增加菇體柔韌性,以利于采收和儲藏。
應遵循先熟先采程序。采收過早,子實體未充分發(fā)育,品質欠佳,影響產量;采收太遲,子實體易老化,直接影響儲藏與保鮮質量。白靈菇采收標準:菌蓋充分展開,但仍有微微卷邊,孢子未釋放時最佳。要輕采、輕拿、輕裝,減少機械碰撞與損傷。單菇重150克左右時最受市場歡迎,售價也較高。
2.分級修整
選擇菌蓋完整、菇色潔白、菌肉堅實致密、菌蓋直徑7~15厘米、無病蟲斑及機械傷的白靈菇,菌柄切削平整,柄長不超過2厘米。采收后應盡快進行分級處理,用利刀削平菇柄,削菇柄時盡可能不要讓培養(yǎng)基黏附在菇體上,用毛刷刷凈菇體雜物,將規(guī)模基本一致的分為一類,并剔除畸形、破損以及帶病蟲的菇體。
3.表面風干處理
將削揀分級好的菇體盛放在透氣的塑料筐內,單筐盛放不宜太多,切忌大筐堆放,移至陰涼通風處風干30~40分鐘,去除表面水分,用專用保鮮紙包裹好備用。也有的采用保鮮劑處理進行儲藏保鮮,即采用0.01%~0.02%山梨酸鉀或苯甲酸鈉或0.1%~0.5%焦亞硫酸鈉漂洗3~6分鐘,進行保鮮劑處理。采后必須及時處理,否則效果不理想,而且處理時間不宜過長,以不超過10分鐘為宜。
4.預冷
分級完成后,應及時入冷庫預冷。將經過分級修整后的鮮菇放入塑料筐中,及時移入0~1℃冷庫中充分預冷,一般以15~20小時為宜。預冷時切忌堆堆,不要直接收入保鮮箱內,避免形成堆溫延長預冷時間,加速菇體褐變,降低保鮮效果。
5.包裝
預冷完成后,將菇體分裝在氣調保鮮袋內,盛放在周轉筐或紙箱內,每箱重量以5公斤為宜。采取品字形碼垛,確保各個箱體之間有良好的通氣風道,以防形成積溫,造成局部保鮮溫度升高,造成儲藏保鮮過程中菇體變褐,甚至腐爛。
由于白靈菇較耐二氧化碳,因此儲藏期間不用換氣,袋內高二氧化碳濃度可較好地保持白靈菇品質與光澤。
6.冷藏與儲運
適宜低溫是白靈菇儲藏保鮮的一個最基本條件。將經過預冷和各種處理的白靈菇在冷庫中碼垛或上架,于0~3℃條件下儲藏,儲藏期間保持溫度恒定并定期檢查。在上述條件下保鮮期可達40~50天。
如果銷售路途較近,可采用保鮮箱包裝,出庫前應提前在冷庫內裝好箱,這樣在運輸過程中不會形成太大的溫差。如在菇體表面形成結露,會很快引起褐變或在銷售過程中出現(xiàn)腐爛。如果需長途運輸,最好采用冷藏車,提前檢查冷藏車的制冷系統(tǒng)是否正常運轉,將車體預冷后裝車,確保溫差最小,從而確保儲藏運輸過程中的保鮮效果。
84農業(yè)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yè)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yè)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