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菜粉蝶Pierisrapae(Linnaeus)別名菜白蝶、白粉蝶,異名Artogiarapae(L.),幼蟲稱菜青蟲,屬于鱗翅目,粉蝶科。該蟲分布在全國各地,為害嚴重,寄主有甘藍、花椰菜、白菜、蘿卜、油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尤其偏嗜含有芥子油醣苷、葉表光滑無毛的甘藍和花椰菜。
為害特點以幼蟲啃食葉肉。2齡前只能啃食葉肉,留下一層透明的表皮;3齡后可蠶食整個葉片,輕則蟲口累累,重則僅剩葉脈,影響植株生長發育和包心,造成減產。此外,蟲糞污染花菜球莖,降低商品價值。在白菜上,蟲口還能導致軟腐病。
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12-20mm,翅展45-55mm;體灰黑色,翅白色,頂角灰黑色,雌蝶前翅有2個顯著的黑色圓斑,雄蝶僅有1個顯著的黑斑。
卵瓶狀,高約1mm,寬約0.4mm左右,表面具縱脊與橫格,初產乳白色,后變橙黃色。
幼蟲共5齡。體青綠色,背線淡黃色,腹面綠白色,體表密布細小黑色毛瘤,沿氣門線有黃斑。
蛹長18-21mm,紡錘形,中間膨大而有棱角狀突起,體綠色或棕褐色。
發生規律各地發生代數、歷期不同,內蒙古、遼寧、河北年發生4-5代,上海5-6代,南京7代,武漢、杭州8代,長沙8-9代。各地均以蛹越冬,大多在菜地附近的墻壁屋檐下或籬笆、樹干、雜草殘株等處,一般選在背陽的一面。翌春4月初開始陸續羽化,邊吸食花蜜邊產卵,以晴暖的中午活動最盛。卵散產。多產于葉背,平均每雌產卵120粒左右。卵的發育起點溫度8.4C,有效積溫56.4日度,發育歷期4-8天;幼蟲的發育起點溫度6℃,有效積溫217日度,發育歷期11-22天;蛹的發育起點溫度7℃,有效積溫150.1日度,發育歷期(越冬蛹除外)5-16天;成蟲壽命5天左右。
菜青蟲發育的最適溫度20-25℃,相對濕度76%左右,與甘藍類作物發育所需溫濕度接近,因此,在北方春(4-6月)、秋(8-10月)兩茬甘藍大面積栽培期間,菜青蟲的發生亦形成春、秋兩個高峰。夏季由于高溫干燥及甘藍類栽培面積的大量減少,菜青蟲的發生也呈現一個低潮。
已知天敵在70種以上。主要的寄生性天敵,卵期有廣赤眼蜂TrichogrammaevanescensWestwood;幼蟲期有微紅絨繭蜂ApantelesrubeculaMarshall、菜粉蝶絨繭蜂(又名黃絨繭蜂)A.glomeratus(L.)及顆粒體病毒等;蛹期有鳳蝶金小蜂Pteromaluspuparum(L.)等。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蔬菜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殘枝老葉,深翻地,壓低蟲口密度,減少蟲源。
(2)生物防治。
①用每克活孢子量80-100億個的蘇云金桿菌或青蟲菌菌粉800-1000倍液噴霧。還可用武漢大學研制的、專用于防治菜青蟲的“武大綠洲l號”病毒殺菌劑,既不產生抗藥性、又無污染。
②保護與利用天敵。釋放寄生蜂等。
(3)藥劑防治。
于卵孵化盛期選用5%定蟲隆乳油1500-2500倍液噴霧;在低齡幼蟲發生高峰期,選用2.5%功夫乳油2500-5000倍液,或10%聯苯菊酯乳油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1.8%的齊螨素乳油3000-4000倍液噴霧。
常用藥劑定蟲隆、功夫、聯苯菊酯、辛硫磷、齊螨素。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