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近年來,隨著大蒜種植面積的擴大,耕作制度及栽培生志環境不斷變化,大蒜植株的抗病性也逐年降低,大蒜病害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大。尤其是新病害的不斷出現,某些病害甚至呈急劇上升趨勢,更加劇了對大蒜的危害。據調查分析,大蒜病害對大蒜的危害一般損失率達20%-30%,嚴重年份及地塊可以達到50%以上,甚至更高。如1993年調查,中牟縣大蒜銹病在發病嚴重蒜田病株率高達80%,受害面積達種植面積的65%以上,受害的大蒜嚴重降低等級,影響出口創匯,極大地挫傷了蒜農積極性。目前已知大蒜作物病害達20多種,分別由真菌、細菌、病毒和線蟲引起。另外,生理性病害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病害的發生與為害已成為大蒜生產上的一大障礙。現將大蒜主要病害及其綜合防治技術介紹如下。
一、大蒜主要病害及其發生規律
1.大蒜病毒病大蒜病毒病在各主產蒜區,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該病可導致蒜頭變小,減產在20%-50%之間,是目前生產上隱蔽性減產的最重要病害。
播種帶毒蒜瓣,出苗后即可發病,一般在高溫干旱,蚜量大的情況下,或土壤干燥,缺乏肥料,雜草叢生的地塊,發病較重與蔥屬或百合科其它作物連作、鄰作田塊也易發病。
2.大蒜銹病大蒜銹病是我國蒜區的一大流行病害,每年均有發生。常年發病株率為10%以上,發生重的年份可達80%以上。一般減產10%左右,嚴重地塊達30%以上。該病主要為害葉片,其次為害假莖;病株蒜頭明顯變小,易開裂敬瓣,商品價值明顯降低。據在中牟縣調查,1993-1995年,該病使葉片提早枯死15-20天。
大蒜銹病病菌喜溫涼高濕,春季氣溫回升快,多陰雨,尤其3-5月降雨多,又有微風,利于病原菌傳播和侵入。在地下水位高、土質粘重、低洼的地塊發病重。
3.大蒜葉枯病大蒜葉枯病是蒜區大蒜上最嚴重的病害之一,在河南蒜區分布廣,為害重;一般年份損失10%以上,嚴重時可達60%左右。該病主要為害葉片和蒜薹,嚴重時病葉干枯,蒜薹不能抽出,或抽出時從病部折斷,顏色黃白。
該病菌發育溫度范圍廣,需要濕度大;發病早晚取決于溫度,發生輕重取決于濕度,年前11-12月、春季4-5月有2次發病高峰。連作田塊,尤其是將病株殘體堆置于田間、地頭的發生嚴重。
4.大蒜葉斑病類大蒜葉斑病類包括紫斑病、黑斑病、疫病、灰斑病、煤斑病等,分在于大蒜各主產區,以3-5月降雨多、降雨量大的年份發生重,常年發病株率在5%左右,發生重的年份病株率可達15%左右。該類病害主要為害葉片,造成葉片枯死,發生嚴重時造成蒜株整株枯死。
該類病害病菌溫度適應范圍廣,要求空氣相對濕度較高,春季如出現倒香寒,再加上4月降雨多則發生嚴重。在沿黃河流域,11-12月經常出現陰雨、霧重、寡光照天氣,也可以出現發病高峰。種植密度大,土壤有機質缺乏,偏施氮肥的田塊發生往往嚴重;一般晚熟品種、紫皮蒜發病輕。
5.大蒜菌核病和白腐病兩病在河南蒜區均有發生,前者為間歇性發生為害,后者常年發生;二病常年發病率低,發生嚴重年份個別地塊發病率達30%以上。一般減產30%-50%,重者絕收。大蒜菌核病為害假莖,黃褐色腐爛,倒伏,或地上生長緩慢,植株提早枯死。大蒜白腐病先從外圍葉尖發病,出現黃褐色縱條斑,植株生長緩慢并黃化,后向假莖發展,濕度大時軟腐。地下蒜頭小,挖出的蒜頭無包葉而失去商品價值。
二病發生主要與4-5月氣候有關,該期多雨、寡光照,氣溫在20-25℃時,發病嚴重,甚至成災;上質粘重,田間低洼,或在林際、林下的田塊,發病重連作、積水、密度大或偏施氮肥田塊發生重;地膜覆蓋較完整的則發病輕。
6.其它較重要病害大蒜細菌性軟腐病、青霉病等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病害。大蒜細菌性軟腐病一般年份零星點片發生,近年有加重趨勢。青霉病是收獲后及貯藏期極易發生的病害,如收獲時遇雨、收獲后晾曬不及時、貯藏條件潮濕,則發病重,感病率高。
二、大蒜病害綜合防治技術
(一)播種前后
防治策略:以農業防治為基礎,以培育壯苗為目的,優選適宜對口品種。
1.農業防治
(1)播前優選和精選蒜種,盡可能采用脫毒蒜、抗病蒜、無病蟲蒜;并精選大瓣蒜。異地調種是一種好辦法,如中牟縣每年從山東調來大量的蒼山大蒜。
(2)選擇地勢一燥平坦,排灌方便,土壤有機質豐富,保肥水能力強的砂壤土種植大蒜,忌連作或與蔥蒜類重茬。
(3)精細平整土地,澆足底墑水,適時犁耙,創造有利于根系生長發育的土壤環境,以提高抗病能力。
(4)適時播種,盡量減少凍害的發生。對于早熟抽薹蒜,應加強冬前的苗期促壯,降低凍害的程度。
(5)科學合理施肥,施足基肥,有機肥必須充分腐熟,增施磷鉀肥、餅肥,可促進幼苗健壯生長,提高年前青蒜的抗病能力。盡量采用配方施肥,或大蒜專用肥,可減少生理性病害發生。
(6)采用地膜覆蓋栽培方式,可有效減少土壤中病殘體上病原物借雨水、澆水及畦灌傳播的機會提高地溫、保墑、減少灌水次數,可起到預防病害發生的作用。
(7)大蒜葉枯病、葉斑病類、白腐病、菌核病等病害的病原物都是隨病株殘體在土壤中越冬越夏,應徹底清理病株殘體,同時實行3年以上輪作倒茬。
2.化學防治
對葉枯病、葉斑病類及灰霉病、白腐病、菌核病等可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70%代森錳鋅0.5-1kg對水5-7.5kg,均勻噴灑于蒜種上,然后晾干播種,可獲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二)生長期間
此期跨越時間長,從播種后出苗至5月下旬收獲,是葉枯病、葉斑病類、灰霉病、銹病、疫病等病害的發生時期,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農業防治
嚴禁大水澆灌,雨后及時排澇,結合田間管理清理病株殘體,帶出田外。在蒜母干縮期、蒜薹伸長期及鱗芽膨大期應進行追肥,每次每667m2施尿素5~10kg,或硝酸銨10kg,追施“催頭肥”硫酸銨10kg;也可噴施磷酸二氫鉀,提高抗病能力。對大蒜白腐病、菌核病可采用草木灰或石膏粉撒施莖基部,減少病原入侵機會。及時采薹,盡量避免劃傷過大。
2.化學防治
(1)防治大蒜銹病,遇有降雨多的年份,早春及時檢查發病中心,及時預防,一般選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加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于4月上旬防治第1次,10~15天后再防治1次,一般視病情防治2-3次。
(2)防治大蒜葉枯、葉斑類、灰霉病等,選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視田間病情于11月底或3月下旬開始防治,春季防治2-次。
(3)防治病毒病,以使用脫毒蒜防治效果為最好,田間植株壯,葉色深,一般不用打藥。其次,發病初期噴灑1.5%植病靈1000倍液,或20%病毒a500倍液,5%菌毒清300倍液。
(4)防治細菌性軟腐病,葉于發病初期噴灑72%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77%可殺得可濕性微粒劑500-800倍液,7天左右1次,視病情連防2-3次。
(三)收獲后及貯藏期
主要是防治青霉病、灰霉病、紫斑病等貯藏期病害,目前主要采取下述措施:
(1)收獲前5天停止灌水,以防蒜皮腐爛不耐貯存。
(2)收獲時盡量避免機械損傷,及時清理病株殘體,帶出田外,集中進行高溫堆、漚肥,有助于減少病源,降低病害的發生機會。
(3)對收獲的大蒜應及時晾曬,按商品蒜要求剝去外皮,揀出腐爛蒜、綠蒜等。
(4)進行射線處理,冷庫保藏,可有效防治后期及貯藏病害對蒜頭的進一步為害。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