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一、控制水溫
水溫的高低直接影響到黃鱔的生長與攝食。黃鱔是淡水魚類中較為怕熱的一種,其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0℃~28℃。當水溫高于28℃時,黃鱔攝食量明顯下降,生長受到抑制。進入高溫季節,由于鱔池水位較淺,水溫很容易升至28℃,因此盛夏季節一定要做好防暑降溫工作,主要方法有3種:
1.種植水生植物種植水生植物可遮擋部分陽光,便于黃鱔潛伏,也可改善池塘水環境,降低池水水溫,有利于黃鱔棲息。水生植物種植面積不得超過池塘水面總面積的1/3,種植的品種有水葫蘆、水浮萍等。
2.搭棚遮陽單靠在水中種植水生植物遮陽的方法是遠遠不夠的,為了更好地做好防暑降溫工作,還需人工搭棚遮陽,一般可采取搭架種植一些絲瓜、黃瓜、扁豆等攀緣植物,遮陽面積只占水面總面積的2/3。
3.勤換水盛夏季節氣溫高,池水蒸發快,水位極易變淺,且由于黃鱔養殖密度高,鱔體體表粘液分泌量較多,如果池水更新工作不到位,則會使鱔體體表粘液聚積、發酵,使水溫快速上升。因此,要時刻注意水溫,適時換加新水,使水位保持在20cm~25cm,每隔2天換水1次,換水量為1/3~1/4,若水質過差則最好1天換水1次~2次。
二、水質管理
1.肥水色以淡褐色或嫩綠色為好,透明度為25cm左右,溶解氧保持在4mg/L以上。由于鱔池較淺,鱔池中一般不要施用有機肥,以免敗壞水質。
2.嫩要求池水不老。老水有兩種特征:一種是水色發白;一種是水色發黃或老褐色。此時,應換加新水。
3.爽水色不濃而清爽,透明度不低于20cm~25cm。
4.活水色要經常發生變化。
三、飼養管理
1.飼料選擇黃鱔是以肉食性為主的雜食魚類,尤以蚯蚓、蠅蛆、河蚌肉等鮮活餌料為佳,同時兼投部分植物性食物,如麩皮和瓜果皮之類。
2.堅持"四定"原則進行投喂定時,盛夏投喂一般以傍晚為宜,也可略微推遲,這時水濁較低,便于黃鱔攝食;定量,投喂以適量而又不剩殘餌為準,一般日投喂量為黃鱔體重的6%~8%;定質,要求做到餌料不消毒不投喂,鮮活餌料必須洗凈消毒后再投喂,腐爛變質的飼料不投喂;定點,每10平方米面積內設置飼料臺2個,應將飼料臺泥面抹平且略低于水面,把餌料投放在飼料臺面即可。
3.日常管理經常檢查進出水口的防逃網是否損壞,及時做好維修,并防止雨水流入養殖池中而導致黃鱔循水逃竄;防止鳥、鼠等敵害生物的侵害;防止農藥中毒,如呋喃丹、五氯酚鈉、1605等對黃鱔的殺傷作用,須防止此類農藥進入養殖池內。
四、疾病防治
1.昏迷病此病在炎熱季節發生較多,發病時黃鱔呈昏迷狀態,防治方法是先遮陽降溫,再將新鮮蚌肉切碎后撒入池內,具有一定療效。
2.發燒病由于黃鱔放養量大,鱔體表面分泌的粘液聚積發酵,池水溶解氧降低,使黃鱔焦燥不安,個體間彼此纏繞擁擠,體溫急劇上升,導致鱔體發燒而死。防治方法是疏散黃鱔,減少放養密度,發病后應立即更換新水。
3.梅花斑病鱔背部出現黃豆或蠶豆大小的圓斑,防治方法是在池中放養一些癩蛤蟆,發病時把癩蛤蟆頭皮剝開而用繩子系好,在池中反復拖幾次,1天~2天后病癥即可消除。
4.感冒病這是由于水溫溫差變化過大引起,黃鱔發病后器官機能失調,游動失常,嚴重時會導致死亡。防治方法是在換水時注意換水前后水溫的溫差不能變化過大,新水應先注入緩沖坑經過一段時間后再換水,每次換水量不超過總水量的1/3,并以細流水注入為好。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