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隨著國家基本農田保護政策的實施,土地資源緊張的問題越發顯得更加突出,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羅非魚產業化進程。為緩解上述問題以及順應市場發展的需要,我們于2003年開始發動個別養殖戶承包(承租)一些山塘、小型水庫,并本著優質、生態、健康的原則實施精養試驗,對清塘消毒、種苗品種選擇及規格要求、飼料選擇及投喂、病害防治、防逃與防偷、捕撈方法、日常管理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摸索和探討,取得了較好的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現以2005年9月12日~2006年4月5日在瓊海市大路鎮美容村境內實施小型水庫精養羅非魚的情況為例,總結大規格羅非魚小型水庫養殖技術如下。
一、水庫條件
水庫位于瓊海市大路鎮美容村,長條狀,最大水面面積約8.33公頃,實際養殖水面5.33公頃(正常水位),平均水深4m(最深6m,最低3.2m),褐色土壤,有微量水源補充,地勢開闊,光照充足,通風性好,底部有少量淤泥,水質清新無污染,交通便利。
二、放養前的準備工作
因初次承租,且經過中間暫養的苗種已達到放養規格而急等下塘,故采用帶水消毒的方法,當時水庫平均水深1.5m左右,用450kg/平方千米生石灰清塘消毒,3天后用1.5kg/平方千米二溴海因再消毒1次,15天后進苗入庫養殖。
三、苗種放養
1.放養品種鷺業牌單性羅非魚苗種。
2.放養方式以單養為主,適當搭配放養鳙、鰱,平均每平方公里放養鳙300尾、鰱90尾。
3.放養規格經過中間暫養的羅非魚苗種,規格為30g/尾。
4.放養密度9月12日共購進苗種16.8683萬尾,全部放入水庫。
四、養殖管理
1.飼料及其投喂飼料選用"通威"牌羅非魚配合顆粒飼料,苗種規格在500g以前主要投喂132號料,養殖后期苗種規格在500g以上時主要投喂133號料。每日的實際投喂量主要根據季節、水色、天氣和魚類攝食情況而定,靈活掌握,適當增減。養殖前期(魚種階段至400g/尾),投餌率一般為5%左右,以投喂后30分鐘~40分鐘內吃完、80%左右魚體吃飽為適度;養殖后期(成魚階段,400g/尾以上)投餌率一般為0.8%~1.2%左右,以投喂后20分鐘內吃完、75%~80%左右魚體吃飽為適度。日投餌率一般每隔7天~10天調整1次,天氣晴朗、水溫適宜(24℃~28℃)、魚群攝食旺盛時可多投喂,反之則少投喂或不投喂。每天投喂2次,上午8時~10時的投喂量占日投喂總量的40%~45%,下午4時~6時的投喂量占日投喂總量的55%~60%,每次投喂時間60分鐘~80分鐘。投喂堅持"四定"原則,并注意掌握好"慢、快、慢"的投喂方法。
2.日常管理堅持巡庫觀察,每天早、中、晚各1次,主要觀察魚體活動、攝食情況,檢查有無病魚和死魚,及時撈除雜物,檢查排水及攔網設施有無損壞,發現問題立即處理。同時,做好各種情況(如水溫、天氣、投喂、魚體活動和攝食、其他)的原始記錄。
3.水質調節平時應及時撈取殘草、死魚和其他雜物等,以免污染水質。一般每隔10天~20天施用75kg/平方千米~150kg/平方千米生石灰1次,兌水全庫潑灑,3大后施用1.5kg/平方千米二溴海因1次,兌水全庫潑灑;每隔10天~15天施用7.5kg/平方千米光合細菌或EM液1次,可以保持水質的"肥、活"。
4.病害防治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防重于治"的原則,除按照無公害水產品生產技術及健康、生態、優質的理念來規范養殖過程的各個環節外,還做到定期(15天左右)施用生石灰、二溴海因、中草藥等藥物消毒水體1次;每隔7天~10天在飼料中添加蒜頭、粗鹽、中草藥、光合細菌或EM液制餌投喂,但絕不使用抗生素等禁用藥物,確保產品符合加工出口要求。
五、養殖結果
1.2005年9月12日放養,至2006年4月5日開始連續捕獲,養殖天數203天,共收獲羅非魚126512尾,成活率75%,規格達到700g/尾,每尾增重670g,總重量88558.4kg,單位產量10631.3kg/平方千米。
2.飼料投喂總量及餌料系數整個養殖過程全部投喂"通威"牌顆粒飼料,共投喂飼料123096.2kg,餌料系數1.39。
3.經濟效益按當時市場價7.4元/kg計算,產值655332.2元,支出合計427100.3元,盈利228231.9元,投入產出比1.53∶1。
六、分析與討論
1.養殖結果表明,小型水庫(大水面)精養羅非魚由于水深(平均4m)、常年有微流水而水體交換好、水質良好且溶解氧含量較高,魚類生長旺盛,故具有養殖周期短、投資成本低、優質、高效、生態等養殖特點和養殖優勢。
2.養殖所用奧尼單性羅非魚也是我省單性羅非魚的主要養殖對象,該品種種苗可就地解決,生長速度較快(30g/尾養成至700g/尾以上只需6個多月)且放養密度可適當增大一些(一般為20000尾/平方千米左右),養殖成本低,價格與其他品種(如吉富等)一樣,成活率較高,經濟效益較好。
3.養殖中,水庫常年水質優良,加之平時注意定期用生石灰、二溴海因或中草藥等進行水體消毒和預防病害,杜絕使用國家規定的禁用藥物,加之投喂采用"慢、快、慢"的形式而節省了飼料成本,養成的產品質量較好。
4.掌握好捕撈技術也很重要。本試驗使用的網具長150m,寬12m,網目3.5cm,實施捕撈的效果較好,最多一網(第一網)捕魚達2萬多公斤,一般一網都在5000kg以上。由于承包者來不及清整庫底,有一些凹凸不平以及少量小的石塊影響了捕撈速度。大水面精養需考慮庫底平坦與否,所采取的捕撈技術及網具應隨之適應。如底部出現不平或其他障礙(如石塊、樹根、樹頭等),應采取定置網進行捕撈,即:根據水深確定網具高度(應與水深一樣,一直垂至底部),并盡量選擇在底部較平的地方下網;長度最好涵蓋整個跨度(即從下網岸邊延伸至對岸);網目設計應以捕撈規格達0.4kg及以上的商品魚;網的中間(如長度過長,可設置2~3個)設置喇叭式網袋,網袋大小應能裝載15000kg~25000kg的商品魚;起捕時可根據活魚車的裝載量采取分段、分批的方法,直至基本捕完為止。在捕撈時機上,應選擇在枯水期或夏季、冬季等雨水較少、水位較淺時進行,這是關系到養殖能否成功和是否有效益的關鍵措施之一。
5.由于大水面在徹底清塘消毒方面存在一定的難度,野雜魚或多或少地生存于水域中,對養殖品種構成一定的威脅,如魚苗過小則搶食方面難于勝過野雜魚,容易造成投喂量的增加,有時還可能咬傷魚苗,致使成活率降低,影響產量的提高。為確保養殖的順利和成功,必須放養大規格魚種(最少應在30g/尾以上),具體做法是:一是利用其他魚塘進行魚苗標粗;二是利用本身水域中某一較淺的水域用網攔方式進行標粗;三是利用本身水域的邊沿地方建造適當的標粗塘。放養密度可根據各身的具體情況而定,一般為15000尾/平方千米~19500尾/平方千米。
6.此次養殖的成功,為緩解因土地資源緊缺而造成對新建魚塘的壓力,解決好農業與養殖用水的矛盾,進一步開發利用大水面精養羅非魚,為廣大農民增收和增強農村經濟活力等都將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以及好的范例。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