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茸鹿品種的好壞,可直接影響養鹿業及養鹿場的生產指標和生產水平。優良的品種,不但在相似條件下能生產更多更好的鹿茸及鹿的其他副產品,而且可大大提高養鹿業的勞動生產率。如茸鹿的主要生產性狀可使鹿茸平均單產能提高60%左右,母鹿的繁殖成活率可提高20%~30%,且可節省15%左右的飼養成本,使茸料比得到顯著提高。
目前,我國養鹿業已選育出雙陽梅花鹿和西豐梅花鹿品種、長白山梅花鹿品系與天山馬鹿清原品系、塔里木馬鹿品種和東北馬鹿烏蘭壩品種。未來幾年即將培育出清原馬鹿和東天馬鹿品種。這些品種品系,除了東天馬鹿是采用雜交育種培育出的新品種外,其余均為本品種選育。而雜交育種方法則是以純繁選育為基礎的,它是迅速大幅度提高茸鹿生產力的較佳方法,在已選育出多個品種品系茸鹿的基礎上,今后應作為主要的方法,并大力開展。
一、育種方法
(一)本品種選育
茸鹿的本品種選育又叫純種選育法,是指以梅花鹿、馬鹿等進行本品種連續4代以上(核心群至少連續選育3代)繁殖選育提高的方法。它是本品種選育一般是采用個體表型選擇、單公群母配種方法及應用人工授精等現代繁殖技術,開展閉鎖群繼代系統選育的方法。它是通過引種、風土馴化,確定多系祖鹿和建立選育群;多組選育群自繁(即一代直交),再“雜交”(2~3代再橫交)選育,精選F1、F2代種鹿和擴繁;擴大品系鹿數量,改善選育群品質等階段,并通過對幼鹿采用科學培育新技術和對選育群鹿的科學飼養管理綜合配套技術來實現的。
這種方法可在各大型鹿場組建育種核心群,各鹿場之間串換種鹿,進行親緣更新。建國以后通過這種方法已使成品茸單產提高一倍,
繁殖成活率提高10%,達80%以上。
(二)雜交育種
茸鹿的雜交育種系采用不同品種、品系、類型的鹿進行交配、繁殖培育的方法。旨在獲得高產的后代,進而通過回交、級進雜交、2~3代,鹿業近40年開展了東北梅花鹿、東北馬鹿、天山馬鹿、葉樂羌馬鹿、阿爾泰馬鹿、甘肅(青海)馬鹿、四川水鹿、白唇鹿、雙陽梅花鹿、長白山梅花鹿、清原品系天山馬鹿、西豐梅花鹿、塔里木馬鹿等12種茸鹿的各種間和亞種間的8種雜交(系)、28種組合方式的試驗,多數雜交獲得了產茸量、產肉量、生活力、抗病力、繁殖力明顯提高的后裔,其中堅持較好的是東北梅花鹿與東北馬鹿的雜交,時間長,規模大,經濟效益明顯。而馬鹿亞種間的東天雜交已歷經21年,近期可培育出東天馬鹿新品種,其F?1和F?2代最高個體的頭、二鋸產頭茬茸分別為4.4kg、7.95kg和8.1kg、13.66kg。在開展茸鹿的系統的雜交試驗基礎上,正繼續深入開展著花馬雜交F?1代(母)或東天雜交F?1代(母)與阿爾泰馬鹿的三元雜交,培育出高產低耗的茸肉兼用鹿或肉用鹿。
(三)引種與風土馴化
引種系指從國外或外地引入優良品種、品系或類型群的種鹿(含凍精或冷凍胚胎),用來直接推廣或改良當地及本場品種或類型群鹿;風土馴化則是指引入的鹿種適應新環境條件的變化過程。引種和風土馴化成功的主要標準是:茸鹿被引到新的地方,在新的環境條件下不但能生存、繁殖、正常地生長發育,而且保持其原有的基本特征和遺傳特征,甚至產生了某些有益的變異。如新疆天山馬鹿先后被引入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等省(自治區),雖然頭幾年繁殖較差,但是其適應性、耐粗飼等主要優良特征表現突出,后來不僅在產茸量方面超過原產地鹿近50%,而且繁殖力已明顯高于東北馬鹿,其茸毛向短、稀、色深方向發展。東北梅花鹿引到海南、廣東、廣西、江西、貴州等省(自治區),風土馴化也很成功。而馴鹿和塔里木馬鹿在我國至今未見有引種和風土馴化成功的報道。為了引種成功,要根據引種的的、當地的自然條件、氣象因素、飼料和飼養管理條件、引入種鹿的適應程度和疫情,正確選擇引入的鹿種(包括精液),應選擇健康、無親緣關系、無生殖生理缺陷、符合種鹿標準的高產鹿或其后裔。特級種鹿以剛鋸下茸時就起運為佳。對于引入的種鹿要進行檢疫,隔離一段時間,并加強飼養管理,進行適應性馴化,以盡快達到風土馴化的目的。
鹿的育種
二、育種工作技術措施
(一)建立育種技術檔案
1.作標記 為了準確記錄和識別鹿只,避免混淆,便于組織飼養管理和鹿的育種,鹿場應對鹿只進行標記。目前主要有剪耳號和打牌號兩種方法,或二者結合起來尤佳。
(1)剪耳號。此法簡便易行,省錢,容易辨認,一般會長久不變。一般使用左大右小的方法,即左耳上下緣每個剪口分別為10與30,耳尖剪口為200,耳中間圓孔為800;右耳上下緣每個剪口分別為1與3,耳尖剪口為100,耳中圓孔為400。一般每個耳朵上緣剪2個口,下緣剪3個口,這種標記法共可編排到1621號。也有少數鹿場按右大左小的原則進行剪耳標號。一般公鹿剪單號,母鹿剪雙號。各年度的剪號最好是從1或2開始,逐年延續。剪號時間一般應在初生仔鹿吃2~3次初乳以后進行。剪口深度以0.6~0.8cm為宜。剪口時須盡量避開血管。
(2)打牌號。此法是用打耳標鉗將寫好的號牌(1凸與1凹的組件)穿戴于鹿的某一側耳上,耳標牌上的數字等在從正面看一目了然。按鹿的性別、種類打戴不同顏色的牌較佳,若能在牌上寫清父母號、年度、產地和代數尤佳。
2.建立育種影像檔案
(1)育種的照片檔案。它是鹿現代育種必備的。主要包括本品種或品系、類型種公母鹿的標準頭照、左側照和臀照。要求典型公鹿帶標準規格茸型(頭側照)和睪丸(臀照),母鹿的臀照帶乳房;系祖鹿和各代的特、Ⅰ級種公鹿典型照、核心群公母鹿群照、培育的仔、育鹿照;標準茸照;采用新技術設備及現代繁殖方法等典型照;本行業專家對選育鹿及其主產品驗收、審定照等。同時照幻燈片尤佳。
(2)育種的錄像片檔案。它也是鹿現代育種所必備的。除了分階段或選育世代,對上述照片檔案所包括的內容進行錄像外,還要把選育的技術路線、方法、主要技術內容及其指標等錄像下來,視具體情況,每年錄像一部分,再剪裁編制成系統完整、成熟典型的錄像片。
3.建立育種檔案資料庫
不僅把上述育種資料存入檔案室(庫),還要存入計算機里,應把如下育種資料存入檔案室(庫):育種的計算機軟盤;育種的工作計劃、實施方案、技術總結報告、技術路線和方法、措施;農業部參茸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對鹿茸或鹿茸成分品質的檢驗報告等。
(二)品系鑒定
系根據直接觀察和生產記錄情況,對鹿的特征特性進行綜合評定,它是茸鹿育種應做的基礎工作。茸鹿的外部形態及其發育情況、健康水平與生產力均有密切關系。進行直觀外貌評定是目前生產實踐中鑒別茸用鹿經濟效益和種用價值大小的基本方法。對于公鹿首先是評
定茸,評定時間在公鹿生茸季節。鹿茸的產量和質量與茸型密切相關,鹿茸應以茸型規整、主干粗圓長、嘴頭肥大、根細上沖、門樁小者為佳。對于母鹿應在產仔期和配種期評定。母鹿應以似奶牛體軀、乳房大、臀寬者為佳。種鹿應為頭大、額寬、角基粗壯端正、嘴角深、胸寬深、背平寬、腹圍大、四肢強健、管圍較粗、外生殖器正常、被毛光滑、食欲旺盛者為佳。還應根據它們的譜系、各項生產記錄,對其生產性能、生長發育、后裔情況等進行綜合性評定,進而作出整個
鹿群的品質鑒定,組建育種核心群。
(三)合理分群經過品質鑒定后,根據鹿的等級標準、選育方向、鹿群內的親緣關系等,將鹿群重新分為育種核心群、生產等級群的淘汰群。一般鹿育種核心群的數量占全群的20%以上(馬鹿)或25%以上(梅花鹿),它是由特、Ⅰ級鹿所組成。合理組群是正確進行育種工作和飼養管理工作的基礎,并且年年要不斷地改善提高,使所有鹿群不斷地得到更新,保持最佳結構數量,以不斷地提高鹿茸產量和鹿的繁殖力。
(四)擬定育種工作計劃
在品質鑒定和合理分群之后,根據本場或本地區的生產情況、自然條件、鹿的品種(系)、類型等做好繁育工作計劃。
(1)本場和鹿群的基本情況 它包括鹿群所在地區的自然地理、氣候和經濟條件、鹿群結構和歷史形成過程及親緣關系、鹿的體質外貌特征和生產性能、飼養管理水平和飼料供應狀況等。
(2)育種工作的方向和任務 它包括鹿群逐年增長的只數和育種的主要指標;發情率、受配率、受胎率、產仔率、雙胎率、仔鹿成活率、繁殖成活率;產茸量(分種公鹿和同齡公鹿);產肉量;飼養成本;茸成本;鹿生長發育的體重體尺和體質外貌指標等。
(3)育種工作的具體措施 包括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育種檔案和記錄制度;確定選種方向和具體指標;制定選育實施方案、配種方案、選配方法、繁殖手段;建立飼料基地,保證飼料供應,采用最佳飼料配方;加強幼鹿培育;改善成年鹿飼養管理,并制定飼養管理操作規程;嚴格執行獸醫衛生防疫制度,制定各有關方面的檢測、鑒(審)定標準和方法等,要逐項認真落實。
(五)育種試驗數據記錄與處理
準確的各項育種試驗記錄及其統計結果是茸鹿場正確進行繁育工作的科學依據。主要包括:種公鹿卡片、種母鹿卡片、收茸記錄、茸重茸尺測定記錄、收售茸記錄;配種記錄、產仔記錄;鹿體重體尺測定記錄;鹿的屠宰記錄;飼料單;鹿群周轉記錄、鹿的病志、發病與死亡記錄;鹿銷售與購入記錄、生產日記簿等,其中主要的為前10種記錄。
1.體重體尺測定
(1)體重
1)初生重 仔鹿吃上初乳后1日齡體重。用25kg鉤秤與網兜(網眼10cm×10cm,面積1m×1m)稱重。
2)離乳仔鹿重 8月下旬離乳仔鹿重。
3)育成公鹿體重 為6月中旬前后結合大批育成鹿鋸初角茸時秤測的體重。
4)成年鹿體重 按2~11歲各齡秤重,公鹿結合鋸頭茬茸時保定前(機械保定)或保定后(藥物保定)稱重。
5)母鹿體重 于斷奶至配種混群前稱重。離乳仔鹿、育成鹿、成年鹿的體重測定應于清晨空腹早飼前進行。可利用地衡秤重。體重以kg表示,仔鹿初生重表示的最小單位為0.5kg,其他鹿為1.0kg。
(2)體尺
1)體高 體高為?甲頂點至地面的垂直高度。
2)體長 為肩端到臀端的距離,可用卷尺或測杖量取,但必須注明所用測具。
3)頭長 額頂至鼻鏡上緣的直線距離。
4)頭深 兩眼內角連線中點到下頜骨下緣切線的距離。
5)最大額寬 兩側眼眶外緣間的直線距離。
6)耳長 自耳尖沿耳的上緣至耳根的自然距離。
7)胸深 沿肩胛后角量取由肩胛至胸骨下緣的直線距離。
8)胸寬 肩胛后角左右兩垂直切線間的最大距離。
9)胸圍 沿肩胛后角量取的胸部周徑。
10)管圍 在左前肢管部上1/3最細處量取的水平周徑。
11)尾長(去毛) 尾尖至尾根可活動處的自然距離。
12)角基距(含母馴鹿) 貼近額骨量取的左右角柄間的直線距離。體尺以cm表示,最小單位為1.0cm。
2.茸重茸尺測定
(1)茸重
1)鮮茸重 茸鋸下后到加工前茸帶血的重量。即排血梅花鹿茸為不擼皮血于刷洗前的鮮重,馬鹿茸或帶血梅花鹿茸為封鋸口前的鮮重。
2)成品茸重 為銷售時含水14%~18%的重量。此外,鮮茸和成品茸平均產量包括上鋸公鹿的頭茬茸和再生茸及砍茸的產量,不包括初角茸和初角再生茸。鹿茸重量用10kg小臺秤或電子秤稱重。左右枝單獨稱重。鹿茸重以g表示,最小單位為1.0g。
(2)茸尺
1)茸主干長度 沿茸主干后側測量,自鋸口邊緣至茸頂端的自然長度。
2)茸主干圍度 梅花鹿茸為主干中部圍度,馬鹿茸為冰枝與中枝間最細部的圍度。
3)眉枝長度 由下扈口中點沿眉枝上緣到枝端的自然長度。
4)眉二間距 由下扈口至上扈口間的自然長度。
5)眉冰間距 眉枝扈口中點至冰枝扈口中點的垂直距離。
6)嘴頭長 上扈口中點至茸頂端的自然距離。茸尺均用鋼卷尺于稱重后測量。茸尺以cm表示,最小單位為0.5cm。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