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4-05 作者:佚名 來源:云南日報
擁有70.08%森林覆蓋率的龍陵縣,同時也是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為實現全面脫貧致富,龍陵縣依托資源稟賦,精心打造生態產業鏈條,著力開發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三大板塊經濟,做足做活綠色生態文章,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
開渠導入活水 筑巢引來“鳳棲”
近年來,龍陵縣著力轉型發展,確立了“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思路和生態產業富民戰略,一手抓生態建設、一手搞產業發展,實現綠化與產業同步,生態與效益并行,走出一條以綠色為底色的農業現代化路子。
為有效發揮資源優勢,龍陵著重做大做強三大生態綠色產業,即突出“特色+綠色”,催生“精品農業”;打造“綠色長廊“,做大“觀光農業”;致力于持續發展,打造“循環農業”。通過政策引導、政府扶持,園區化布局、產業化經營,龍陵發展的引擎正在壯大。
在“招商引資、產業為要”理念引領下,龍陵聚焦生物資源與大健康、高原特色現代農業、旅游文化等領域,突出綠色水電硅、生物資源、生態旅游等方面的優勢,規劃建設了龍陵硅工業園、生物醫藥產業園、黃龍玉文化產業園、保山工貿園區龍陵“園中園”;依托生物醫藥產業園,重點扶持發展石斛龍頭企業,建立集石斛系列產品品牌經營、養生體驗為一體的石斛全產業鏈;依托黃龍玉產業園,重點布局黃龍玉加工銷售、文化體驗、玉雕人才培訓等產業。
同時,該縣牢固樹立“抓項目就是抓發展,抓大項目就是抓大發展”的理念,不斷完善項目儲備機制,對接產業政策、把握投資導向,挖掘優勢資源、開發優質項目。完善項目融資機制,用足用活股權債權、投融資、標準廠房租購、電價優惠、購房扶持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加大對上爭取投資、對外招商引資、對內激活民資力度,培育和吸引投資、運營主體,促進項目投資多元化、市場化;完善項目推進機制,健全要素保障、協調服務、督察考核制度,破解項目審批難、落地難、推進難等問題,高質量、快節奏推進項目建設,形成項目“論證儲備一批、開工在建一批、建成投產一批”的良性循環格局。
大力推進工業園區開發并不意味著要以犧牲生態為代價,也可以融合發展。毗鄰縣城的黃龍玉產業園區和生物醫藥產業園區是全縣產業發展的核心載體,但在這里聽不到機器的轟鳴,而是一幅“廠在林中,林在廠中”的畫面。
目前,全縣共吸引生態型經濟項目投資40多億元,引進10多戶知名企業,種植石斛、優質茶、咖啡等近8.5萬畝,黃山羊存欄18.3萬只,打造出龍陵紫皮石斛系列產品、香歸銀毫、龍陵黃山羊等100多張精品農業名片。全縣入園企業達6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8家。2017年,實現工業總產值78.55億元、工業增加值21.1億元。
大小園區聯動 農業“接二連三”
以前,擁有綠水青山卻不能變成金山銀山,龍陵人開始思索發展的瓶頸和路子。怎樣走出傳統一畝三分地的“作坊式”生產和“提籃小賣”的經營方式,如何從單一的農業主體、自給式的畜牧養殖、設施農業匱乏中突圍?
為了延伸產業鏈,提高農業產業附加值,龍陵縣大力實施農業“接二(第二產業)連三(第三產業)”工程,煅造“綠色引擎”。主要措施有:著力培植“公司+基地+農戶”“民營資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新型經營主體”等產業化經營模式,促進龍頭企業與合作社等主體融合發展;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為農民提供訂單生產等系列化服務;以資本經營和優勢產品為紐帶,推進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制的聯合與合作。
通過融合發展,龍陵縣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大幅提升。全縣31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32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對接,與園區經濟鏈相互融合、共贏發展;“農”字號龍頭企業逐步發展壯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加,10多個涉農產業鏈帶有機銜接,形成了每個產業都有1至2戶龍頭公司擔綱開發的格局。
作為著名石斛產地,龍陵縣石斛種植面積已達183萬畝,去年實現農業產值4.5億元、工業產值17億元,楓斗加工增值6億元,涉及農戶1.2萬戶,戶均收入3萬余元。為了做大做強黃山羊產業,該縣專門通過招商引資成立了公司,引導農民成立黃山羊養殖專業合作社27個,把“散兵游勇”整編入伍,聯合起來闖市場;結合打造抗戰文化、溫泉養生文化、黃龍玉文化“三大品牌”和全域旅游,建成一批生態景區和民族風情文化景區(點),開辟了四條精品旅游線路,擦亮“中國松山·寶地龍陵”外宣名片,形成了生態興旅游、文化促旅游、旅游帶經濟的發展格局。
園區推動農業,企業帶動產業,借助園區與龍頭企業,龍陵生態產業從小作坊式種養蛻變為現在的園區化種養,從“提籃小賣”蛻變為產、供、銷一條龍的企業化運作,走出了一條農牧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和高效現代農業邁進的路子。
致力生態富民 推動“綠色扶貧”
“現在的日子有盼頭,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龍山鎮核桃坪村村民張安禮談起生活變化時,臉上笑容燦爛。和村里的大多數人一樣,張安禮之前就靠幾畝土地生活。2年前,駐村扶貧工作隊給張安禮送來1.2萬株石斛苗,去年收入2.5萬多元,加上他和妻子加工石斛楓斗的收入,全家每年有5萬多元的收入,從此生活有了起色。
象達鎮小米地是個傈僳族村,產業單一,群眾增收門路不多。縣扶貧辦在村里舉辦了3期石斛楓斗培訓班,培訓農民100多人,帶動全村300多農戶搞楓斗加工,自發形成了14個“大嫂車間”,每戶每年加工楓斗收入在1萬至2萬元之間,有了穩定的經濟來源。當前,全縣有30多戶石斛種植加工企業、專業合作社,建起了700多個石斛楓斗加工“大嫂車間”,讓廣大農村婦女不出家門就掙到錢。
“‘大嫂車間’太好了。我們公司在全縣建起了100多個加工石斛楓斗的扶貧‘大嫂車間’,為農村貧困婦女提供就業平臺,帶動了農民增收,而且車間建在農戶家,大大減少了公司的生產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龍陵縣益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經理楊恩燦說。
“房前是石斛,屋后養蜜蜂”,這是現在龍陵很多村寨常見的景象。平達鄉黃連河村依托當地龍頭公司養殖中華蜜蜂2800多巢,成立養蜂互助組17個,帶動80%以上的農戶養蜂,釀造出甜蜜生活。年過七十的傈僳族養蜂老人胡連聰日子過得很悠閑,50多巢蜜蜂平日不用多管,每年收夏、冬兩季蜜,所產蜂蜜留下一些自家吃,剩下的可賣3萬多元,很快摘去了貧困帽,過上了好日子。
精品農業、觀光農業、循環農業,龍陵縣“生態+特色產業”戰略的實施,激發出廣大農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熱情。很多農民從粗放耕作、廣種薄收的傳統耕作方式中解放出來,學會遵循市場規律,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將一大批新產業帶進農村,在推動鄉村振興的同時,農民增收道路越走越寬廣,生態富民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