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4-10 作者:佚名 來源:經濟日報
湖南長沙市郊潯龍河生態小鎮農民
過“城市生活” 留古鎮鄉愁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常 理
湖南長沙市市郊有一個潯龍河生態藝術小鎮,在這里,村民家家住別墅、戶戶有汽車,還能在家門口就業創業。原來,潯龍河農民以土地資源支持特色小鎮項目建設,通過項目建設實現致富增收,摸索出一條政府、市場、農民合力推動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周末,避開城市的喧囂,帶上家人、約上好友,前往市郊,住進民宿,呼吸山間的新鮮空氣,品嘗農家的山珍野味,舒緩一周緊張的心情,已成為很多城市人向往的生活方式。
在湖南省長沙市郊東北方向,就有這樣一個地方——森林覆蓋率超過70%,潯龍河、金井河、麻林河在山林丘壑間穿梭流淌,百余口水塘點綴其間……
這里是潯龍河生態藝術小鎮。從2009年開始,在返鄉企業家柳中輝的帶領下,潯龍河另辟蹊徑,摸索出一條政府、市場、農民合力推動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滿足鄉親意愿
城鎮化建設不是讓農民進城,而是讓城市文明下鄉
當前,在我國大規模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如何留住鄉村肌理,傳承民間記憶,是每個新農村規劃者、建設者共同思考的問題。
潯龍河村原為雙河村,位于長沙縣,距離長沙市僅30公里,但由于耕地面積少,外出打工的人較多,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空心村”。這些劣勢在柳中輝眼里卻可轉化為優勢:人少,集中安置就相對容易;耕地少,土地多樣性就豐富,水庫、池塘、山林,都是未來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需要的形態……
于是,柳中輝帶領團隊攜巨資返鄉創業,2009年,他當上了潯龍河村黨總支第一書記。返鄉創業之初,一切并沒有想的那樣簡單。單單說服村民們搬到統一規劃的地方去居住,就讓他們費盡腦筋。
“一開始我們想建樓房,但鄉親們習慣了獨門獨戶,嫌樓房憋屈,后來我們設計成了聯排別墅,每家都有前后院,都有車庫,一樓可以做門面商鋪;大家說想吃自己種的菜,我們就在住宅旁邊規劃了50畝耕地作為景觀菜園;鄉親們又說鋤頭耙頭放哪?于是我們又在菜地里增加設計了工具房……”經過無數次協商,柳中輝及其團隊不厭其煩地修改規劃,以滿足鄉親們的意愿。
如今,破舊臟亂的農村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白墻灰瓦的聯排別墅和青磚鋪成的鄉間道路,每家門口都停放著小汽車。
村民姚愛明去年搬進了新家,她最滿意的是環境衛生改善了許多。“跟在城市里生活沒什么兩樣,甚至更好。”姚愛明邊忙活著做午飯邊對記者說,以前住在城里的兒媳婦嫌村里臟、蚊子多,不愿意回來住,現在每個周末都過來玩。
潯龍河村黨總支書記徐宏勛告訴記者,今年年底將有180戶村民實現集中居住,明年將啟動二期安置房建設,未來1800名潯龍河村民都將“就地城鎮化”。
柳中輝認為,城鎮化建設不是讓農民都進城住,而是要讓城市文明下鄉,讓農村享有和城市一樣的教育、醫療、服務資源,實現城鄉和諧發展。
讓村民得實惠
以土地資源支持項目建設,通過項目建設實現致富增收
柳中輝常說,他和團隊是租客,潯龍河的每位村民都是房東。“房東不滿意,租客能發展嗎?”本著這樣的初衷,柳中輝及其團隊一切以村民利益為出發點,讓鄉親們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得到實惠、感到溫暖。
建設之初,柳中輝團隊經與村民協商確定了潯龍河生態小鎮的發展模式:農民將集體土地所有權、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進行出讓、流轉或置換,以土地資源支持特色小鎮項目建設,通過項目建設實現致富增收。
2010年,雙河村分階段組織實施村民集體土地產權調查工作,調查核實各戶土地所有人、宅基地、耕地、林地狀況,測量各組范圍內塘壩、河流、道路等公共用地面積,并形成了《雙河村土地調查報告》,明晰了土地產權關系,將土地由村集體所有確權到組集體所有,為開展土地流轉、土地改革等工作打下了較好的基礎;全面了解了雙河的土地經營狀況,為今后開展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準確的參考。2012年,村里對村民土地流轉事項進行了民主決策,支持率達100%。
既然柳中輝把自己比成是租客,那么村民們一年能得到多少租金?
村民陳仕卓老人今年80歲,右腿殘疾多年,以前是一位低保戶,住著四處透風的房子,每個月靠微薄的低保維持生活。如今,老兩口不僅住進了寬敞明亮的別墅,每年還有兩三萬元收入。
這些錢主要來源于商鋪的租金收入,此外,以前每家每戶的幾畝耕地還可獲得每年800斤到1000斤的稻谷作為口糧。村民們的生活有了巨大改善,潯龍河村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由“輸血”變“造血”
布局生態、文化、教育、旅游和康養5大產業,讓農民實現就地就業創業
在推動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村民可以享受征地拆遷等開發帶來的收益,但這畢竟是“一錘子買賣”,錢花完了怎么辦?因此,必須要建立長效機制,推動農村產業發展,讓農民實現就地就業創業,才能由“輸血”變“造血”。
潯龍河抓住地處長沙近郊的獨特經濟地緣優勢,兼顧農業、農村、農民利益,統籌生態、文化與小城鎮建設,布局生態、文化、教育、旅游和康養5大產業。柳中輝告訴記者,目前,潯龍河小鎮形成了以蔬菜、花卉苗木和果木基地等為主的生態農業,不施用農藥、化肥,生產健康綠色食品;以地球村、農業觀光、養生度假等為主的鄉村旅游產業為項目聚集人氣,拉動消費;以親子教育、青少年國防素質教育、與北師大合作建校等為主的教育產業,形成固定消費人群;以田漢文化、湖湘文化、親子文化為主的文化產業提升小鎮藝術氣息和品牌影響力;以養生服務、健康生活打造的康養社區引導市民下鄉居住,滿足市民品質化生活需求。“潯龍河項目區產業之間形成了互為依托、相互促進的關系,生態產業、文化產業、教育產業為基礎產業,做到盈虧基本平衡;中短期內重點發展康養產業,實現盈利;長期則以旅游產業等形成持久穩定的收入來源。”柳中輝說。
在潯龍河生態藝術小鎮里,有一條“好呷街”,每到周末就人滿為患。在這里,咖啡店、民宿、KTV、特色美食、工藝制品等門店應有盡有。村民賀彩珍3年前和家人落戶潯龍河居民安置區,并分得一間門面房。賀彩珍拾起了自己“擂茶”的手藝,經營了一家擂茶鋪子。
“一碗10元,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賣上百碗。”去年,賀彩珍的擂茶鋪子盈利十多萬元,相當于以前種10年地的收入。
如今,潯龍河通過眾籌、入股等方式,引進各類企業商戶200余家,覆蓋綠色農產品、影視文化、民辦基礎教育、職業培訓、兒童主題公園等各個領域,初步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集群生態。
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一個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活力潯龍將進一步展現在人們面前。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