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4-12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河南省潢川縣:稻蝦共作“錢景好” 水田變成“聚寶盆”
晏乾坤 中國農業新聞網記者 張培奇 范亞旭
4月9日,在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河南省潢川縣踅孜鎮八里村文堯水產5000多畝的“稻蝦共作”養殖基地內,水產運輸車輛在路邊排成了隊,鮮紅肥美的龍蝦剛出水就被前來選購蝦苗的養殖戶和外地客商搶購而空
蝦苗是小龍蝦產業的源頭,蝦苗的品質至關重要。隨著潢川小龍蝦養殖面積越來越大,對種苗需求量日益增加。“我們走科技興企之路,保證全縣優質蝦苗供應,現在研發的蝦苗20元每斤,一兩以上的成品蝦30多元一斤,供不應求。”潢川文堯水產公司董事長徐文堯不無自豪說,本著“為養殖戶做最放心的蝦苗,打造行業第一品牌”的宗旨,我們組建研發團隊,運用《潢川縣“稻蝦共作”技術規程》地方標準,加大小龍蝦種苗繁育規模,開展小龍蝦人工繁育攻關,取得重大突破。
經過文堯水產公司培育成功后的蝦苗個頭大,體態健壯,蝦苗成活率、抗病率和繁殖率比較高,適應環境強,畝產可達200公斤以上。目前,已經選育繁育蝦苗300萬尾以上小龍蝦苗,成活率達到90%以上,能夠保障潢川及周邊8000畝小龍蝦養殖面積的苗種更新。
小龍蝦養殖基地采用的是“蝦稻共作”種養結合的生態模式,是在稻田中沿田埂挖出4米寬、1.5米深的大溝環形蝦溝。“每到插秧時節,把尚在幼苗期的小龍蝦移至溝內生長。等秧苗長結實了,再把溝里的幼蝦引回到稻田里。這樣做,四五月份收一季蝦,八九月份又收獲一季蝦,就是‘一稻兩蝦’。”養殖基地負責人介紹,水稻生長過程中產生的微生物及害蟲,為小龍蝦的發育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充足的餌料,而小龍蝦可以除草、松土,產生的排泄物又為水稻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在這種優勢互補的生物鏈條中,小龍蝦及水稻的品質都得到了保障,生產的小龍蝦和稻米是生態的。此種種養模式,可以產蝦200多公斤,優質糯稻400多公斤,每畝收益四五千元,是單一水稻種植效益的四五倍,讓水田變成“聚寶盆”。
潢川是聞名全國的“魚米之鄉”,水產業是潢川的支柱產業,漁業發展在河南省一直處于領先地位,發展稻蝦共作有基礎。“推進農業綠色化發展,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也是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貫徹落實,這為我們走好具有潢川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指明了方向:走綠色路、吃生態飯,持續讓老百姓腰包鼓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業效益高起來。”潢川縣縣長蘭恩民說,水域生態環境良好,小龍蝦市場發展“錢”景巨大,特別是潢川有文堯水產、寶樹水產兩家龍頭企業,先后取得了加工出口注冊備案和自營進出口資質認證。
2016年年底以來,潢川縣大力實施“稻蝦共作”綜合種養戰略,采用“科技+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方式,推廣“種綠色稻,養生態蝦”的稻蝦共生模式,打造“稻鄉蝦”和“蝦鄉稻”兩個品牌,促進農業優化升級,帶動農戶脫貧致富和助力鄉村振興。還出臺了發展小龍蝦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推廣“稻蝦共作”模式扶持獎勵辦法等,對于自養的貧困戶,每畝給予400元的一次性補助;對于幫扶貧困戶養殖的企業(合作社),每畝給予企業(合作社)和貧困戶各100元的補助;對于帶動一名勞力到養殖基地、合作社務工,且年收入達到15000元的給予養殖基地、合作社3000元每名的一次性補助。
為解決“稻蝦共作”的清塘、飼養、防病等一系列技術問題,潢川縣建立了“蝦稻共作”生產檔案,實時掌握“蝦稻共作”生產情況;通過定期舉辦培訓班、學習班,邀請省市水產專家講課,將急需的技術傳授給養殖戶;水產部門牽頭建立了一支小龍蝦專業科技服務隊伍,深入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據統計,2017年以來,全縣共舉辦“蝦稻共作”技術培訓26期,培訓農民3000多人次,發放資料7000多份,現場技術指導5000多人次。
潢川縣通過 “政府推動、龍頭帶動、利益驅動、科技拉動”等多措并舉、立體推進,大大激發了農戶特別是貧困戶的種養熱情,越來越多的“南歸雁”回到家鄉田里“撈金”,進入小龍蝦產業化發展鏈條,大大加快了“稻蝦工作”經濟轉型升級步伐。目前,全縣小龍蝦養殖規模已由2016年的不足2萬畝發展到現在的12萬畝,文堯水產公司、華萊時代小龍蝦專業合作社、金園家庭農場的小龍蝦養殖規模均達1000畝以上,帶動小龍蝦養殖貧困戶2103戶;全縣小龍蝦產業從業人員達到2000多名,已建成集苗種繁育、生態養殖、加工出口、精深加工于一體的小龍蝦產業鏈條。
“蝦稻共作”生態種養高效模式,已成為“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生態增優”的當地最具特色、最有潛力的富民產業,現在潢川縣大地正在掀起稻蝦共作產業發展高潮。“投入小、收益高,周期短、見效快,每畝投入兩三千元,當年就可回收成本。”前來選購蝦苗的潢川縣黃寺崗鎮白樹村鄭灣地村民組的61歲養殖戶高繼海眉飛色舞說:“在我們這一直流傳著‘打工不如回家,回家就要養蝦’的順口溜,種稻養蝦一年下來將比進城打工掙得還要多,真正做到了掙錢持家‘兩不誤’。”
潢川“稻蝦共作”綜合種養模式領跑河南省。目前,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全省僅2個,省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全省有6個,兩類示范區潢川均占半數。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評價:“潢川‘蝦稻共作’的綜合種養方式,促進了資源綜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達到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糧漁雙贏、生態高效’,既保障了‘米袋子’又豐富了‘菜籃子’,既解決了‘誰來種地’又解決了‘如何種好地’的問題,既鼓起了老百姓的‘錢袋子’又確保了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是循環農業、效益農業的生動實踐。”
對于未來蝦稻產業發展,潢川縣委書記趙亮充滿信心:“通過政府扶持引導,力爭到2021年全縣小龍蝦養殖面積達到60萬畝,年加工能力達10萬噸,形成‘南有潛江、北有潢川、東有盱眙’的三角鼎立之勢,成為繼華英鴨、糯米粉之后的潢川縣的又一個百億元產業集群!”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