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4-19 作者:佚名 來源:四川新聞網
建立產業園助推羅江脫貧攻堅
羅江在脫貧攻堅戰中,堅持以發展產業脫貧增收為核心,采取“精準對接,統籌資源,多措并舉”等措施,有力推進脫貧攻堅步伐。截止2017年底,全區建成農林、畜牧、水產類產業扶貧園27個、面積15000余畝、有產出面積8500余畝,36個市級貧困村順利退出,全區5200多名貧困戶依靠農業產業發展實現脫貧。
建設扶貧產業園集中力量助扶貧
羅江區充分整合扶貧資金,按照“適度規模、集中建設、統一管理”原則,堅持“農業產業化、產業園區化”,引導、培育名優特色農業產業入駐貧困村,打造具有“造血”功能的精準扶貧產業園27個15000余畝,利用產業發展助推扶貧增收。
一是著眼三個集中:產業集中發展,資金集中使用,資源集中整合。
二是瞄準三個精準:股權設置精準,收益分配精準,對象認定精準。
三是強化群眾主體。調動廣大貧困戶參與建設、管理和監督主體作用,發動貧困戶自力更生,有效解決貧困戶“等靠要”思想,破解“興建產業冷眼旁觀,別人致富我等幫助”問題。
四是堅持黨支部引導。牢牢把握村黨支部在脫貧攻堅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制定產業園管理“四議兩公開”(黨支部動員提議、村“兩委”討論商議、股東代表審議、股東大會決議、過程結果公開)民主決策制度。
分散發展種養業精準到戶助脫貧
為發揮貧困戶內生動力,不斷提升自身“造血”功能,對于土地難以集中、居住比較分散、尚有勞動力的貧困戶,采取分散種養模式發展特色種養業。
一是因地制宜選產業。結合土地資源、產業現狀、傳統種養習慣等,確定產業類別。如蟠龍鎮合圣村地處淺丘、閑置山坡土地多,通過外出參觀、聘請專家論證,決定將九葉青花椒作為村民脫貧致富的產業支柱。全村32戶貧困戶中有勞動力、通過培訓可掌握技能的,在大戶帶動下,自己種起了青花椒;對年齡稍大,且掌握技術難的,則將自己的土地交由大戶代為種植或者將土地流轉給大戶,同時,通過務工獲得勞務報酬,實現“家家有椒園”。經過持續推進,僅合圣村青花椒已達2000余畝。(帶動全鎮青花椒面積達5000余畝。)按每畝栽植青花椒100株,3年豐產后每株產果20斤,按現行市場價10元/斤計算,每畝年產值可達2萬元,預計實現戶均增收1萬余元,該村32戶貧困戶可實現“戶戶拔窮根”。
二是因人施策定產業。為不斷提高財政資金受益覆蓋面,出臺了“千戶萬元能繁母豬項目”和“小微項目”政策,投入400萬元用于貧困戶發展產業,貧困戶根據自身實際確定養殖能繁母豬、家禽或者種植業、手工業等,通過產業助力脫貧。
三是因業指導助產業。發揮德陽市農業產業扶貧技術服務團羅江分團36名“農技人員”的作用,根據產業需求,將對口技術人員分組到鎮、村,全程參與建設,做到“一個產業有一個技術人員指導,每項需求有一名技術人員負責”。同時,強化“土專家”“田秀才”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式教學模式,為貧困戶提供全方位技術指導,為脫貧攻堅提供科技支撐。
項目資金資產化獲取收益助脫貧
針對部分支農項目農民受益面不寬的問題,羅江區積極探索新扶持模式:采取基礎設施資產化、業主使用有償化、收益分配精準化的方式。
將財政投入資金“按年度、定比例、定金額”返還給項目區域內農戶和貧困戶。
在收益分配中,各村根據實際細化分配標準,比如貧困戶在一般農戶基礎上高于20%,或貧困戶占股比例高于一般戶等,精準化分配向貧困戶傾斜,在保證財政資產的同時,助推了脫貧。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