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4-21 作者:佚名 來源:西安新聞網
馮永平和郭英武趕到地里的時候,天剛抹黑,肆虐的大風掀起鋼架大棚的塑料膜,發出刺啦啦嚇人的聲音,不遠處幾個大棚已經嚴重變形。郭英武拽著塑料布,整個人都有飄起來的感覺,沒有辦法,他干脆躺下來用身子壓住;一旁的馮永平趕緊拿起鏟鍬往郭英武的側身后墊土。大風中塵土飛揚,兩人輪流干活,墊好一段再趕緊去忙下一段……
“我就不信干不出名堂來。”在部隊服役12年、2014年退伍,34歲的閻良人馮永平選擇了自主創業、種植甜瓜。那時候,他的愿望似乎很簡單,除了不想給政府增添負擔,他就想干出些名堂,帶領大家一起致富,給自己的父母爭光。
想讓大家吃到甜瓜最原始的味道
4月17日,閻良關山鎮界坊村,這個好幾代人都在種甜瓜的村子,守著賴以生存的土地,農民們執著地播種著年復一年的希望。馮永平和別人合伙的園區就在界坊村,正是甜瓜飄香的季節,溫室大棚中吊起來的甜瓜看著很是誘人。
只是和其他園區里的翠綠瓜蔓相比,植株上的白粉病在大棚中還是可以很明顯地看到。“不想打藥,就想讓大家吃到甜瓜最原始的味道。”馮永平蹲在甜瓜園里,他知道如果打藥的話,把瓜秧子養好,一個大棚至少可以摘三茬瓜,只是倔強的馮永平寧可只收獲一茬,也要堅持他自己的原則。
“其實,退伍前我就在網絡上經常看有關甜瓜種植的知識,幫助家里的父母栽種甜瓜。”當年11月底退伍,12月馮永平就直接進地干了起來。那一年,加上土地流轉,他種植了15畝甜瓜,主打的技術是節水灌溉。
節水灌溉的甜瓜收獲好口碑
在40多攝氏度高溫的大棚里澆地,這是馮永平記憶里農民們辛苦勞作的畫面。所以,他投資十萬元做節水灌溉,最終的目的是希望村民們都能加入進來。大水漫灌一個棚里面需要兩三個人才能完成的工作量,節水灌溉馮永平一個人就可以在地頭完成,同時施肥也很均勻,不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和損失。第一年甜瓜豐收,第二年就有六戶村民跟著馮永平使用了節水灌溉。
參加職業農民培訓,第二年種植甜瓜的時候,馮永平就不再使用任何化肥了,這其中包括部分農民種植中使用的膨大劑。“我寧愿瓜小賠錢,也要種出原生態的甜瓜來。”用馮永平的話再簡單點解釋,就是他想真正種出好瓜。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界坊村村民們曾經種植過一種叫“白兔娃”的甜瓜,因為壓根就沒有錢買肥料,這些土里土氣的“白兔娃”,竟然成了馮永平小時候最甜蜜的記憶,那種味道他后來在種植過程中一直追尋。種植甜瓜的第二年,馮永平用純豆餅和油渣做肥料;那一年,顏值雖然不高的甜瓜卻獲得了極高的口碑,馮永平這個名字也是那個時候開始被更多人知道的。
“不能放棄是因為不甘心”
2016年,馮永平和村里另外一位種植大戶郭英武一起組建了合作社,他自己種植了30多畝甜瓜。
兩個不同經歷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法,種植好甜瓜起到引領示范,就算用三年到五年的時間不掙一分錢都心甘情愿。
馮永平他們研究的是有機質栽培。這不同于無土栽培,一個機質袋子完全可以滿足甜瓜整個生長期間的營養需求,關鍵是機質袋里除了牛糞、油渣、蘑菇菌下腳料等,不含有任何人工化肥,還解決了甜瓜重茬種植的病害問題。“雞糞里面可能含有抗生素,我們也不會用的。”
所有的努力就是想好好種瓜,只是在自然災害面前,馮永平有的時候不僅僅是無奈。2018年初的一場大雪、兩場大風,就讓他更深刻地體會到與土地打交道的農民那種欲哭無淚的窘境。那幾次災害中,電熱絲、補光燈、電熱棒都沒有拯救回馮永平辛苦栽種的瓜苗。
四月,大棚里的甜瓜陸續上市,馮永平把每個棚的產量控制在一千斤左右。因為品質高、口感好,很多時候供不應求。
關于創業,馮永平很樸實地說:“不能放棄是因為不甘心,就想做出一些事情來。”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