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4-21 作者:佚名 來源:天山網
黑木耳林下種植科技攻關示范基地內的菌棒,已經長出了黑木耳。
村民在菌棒加工廠工作。圖為村民正在拌料。
村民在為菌棒接種。
“你看,這就是我們菌棒上長出的黑木耳。”4月18日,阿克蘇地區烏什縣前進鎮托萬克麥蓋提村村民阿卜杜熱西提·托乎提指著大棚中長成的黑木耳興奮地說。
在托萬克麥蓋提村村民眼中,眼前這一朵朵黑木耳就是他們能裝進錢袋子的“金疙瘩”。
2017年10月,在浙江省援疆指揮部及衢州市援疆指揮部支持下,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老干部局駐烏什縣前進鎮托萬克麥蓋提村“訪惠聚”工作隊從浙江省引進黑木耳林下種植技術,以產業脫貧為抓手,帶村民走上致富路。
因地制宜 引進黑木耳種植項目
從前,托萬克麥蓋提村村民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番茄、核桃等農作物,但因村子地下水位高,土壤堿性大,農產品質量一直不高。
“我們要把‘不利’變‘有利’,找到適合種植的作物。”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老干部局“訪惠聚”駐村工作隊總領隊、臨時黨委書記,駐烏什縣前進鎮托萬克麥蓋提村“訪惠聚”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李科瓊說。
李科瓊入村后第一時間深入調查,了解到托萬克麥蓋提村緯度低,氣候涼爽,水資源豐富,林果業面積大,非常適合林下食用菌種植。綜合考慮當地自然條件、產業基礎、市場需求等因素,在廣泛爭取村民意見后,他決定從浙江省引進林下黑木耳種植項目,作為助力村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
為此,浙江省援疆指揮部特地從江蘇省農科院調來技術專家,為村民培育菌棒,并傳授黑木耳種植技術。
“木耳的基本生長,要在菌床上有一個寄生體,這就是我們說的菌棒。”浙江省農科院技術專家陳金生說,烏什縣核桃等果樹樹枝較多,枝條價格低,直接把樹枝粉碎就可以制成菌棒,生產成本降下來,村民收益就會增加。而當地氣候溫差大等自然條件也會使當地黑木耳品質增高。
陳金生介紹,一個菌棒可以生長3-4茬,45天便可以長成。每個菌棒可產出2公斤黑木耳,而在當地,每公斤濕木耳可以賣到20元,加工后的干木耳每公斤出售價可達90元。
據了解,農民種植出的黑木耳將通過黑木耳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出售給各單位,也會通過網絡銷往各地。
“選擇種植黑木耳,很符合當地氣候條件,是帶動村民脫貧的好項目。”陳金生說。
試驗戶兩月增收8500元 黑木耳成“香餑餑”
有了新產業,新項目,還得激發起村民種植的積極性。
“讓村民看到實實在在的利益,他們才會信任你。”李科瓊說。
為此,駐村工作隊決定先選擇6戶有意愿種植黑木耳的村民進行試驗。阿卜杜熱西提就是其中一戶。
阿卜杜熱西提是村中貧困戶,家中5口人,經濟來源全靠他一人打零工支撐,家中還有8歲全身癱瘓的女兒需要照顧。工作隊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為他爭取了村內“生態護林員”崗位,讓他一個月有了800元的穩定收入。平時在生活中,駐村工作隊隊員也十分照顧阿卜杜熱西提一家。
正是因為這份信任,當阿卜杜熱西提得知工作隊引入黑木耳種植項目后,主動找到工作隊,自愿參加黑木耳種植試驗。
“駐村工作隊幫助我太多了,他們引進的項目,都是經過認真考察的,不會錯。”阿卜杜熱西提說。
2017年,作為黑木耳項目試驗戶,阿卜杜熱西提分到4600棒菌棒和2畝種植試驗田,經過技術專家指導,兩個月時間,阿卜杜熱西提增收8500元。
“從去年11月份到現在,我種植黑木耳的純收入達到1萬2千多元。”阿卜杜熱西提說。
看到種植黑木耳能致富,村民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今年駐村工作隊打造了13.5畝的黑木耳林下種植科技攻關示范基地,為全村60戶貧困戶推廣種植黑木耳,工作隊計劃為村民發放近20萬棒菌棒。
成立菌棒加工廠 吸納村民就地就近就業
“做扶貧不能一個項目單打獨斗,還需要形成產業,產業是扶貧工作的骨架。”李科瓊說。
在黑木耳種植試驗成功的基礎上,2017年11月底,工作隊成立黑木耳菌棒廠,采購高壓鍋爐、粉碎機、攪拌機、接種箱等設備,建成日產3000棒的菌棒生產線。
將菌棒粉碎、拌料、裝袋、窩口、滅菌、冷卻、接種,經過養菌車間45天養菌后,培育好的菌棒便可發放到農民手中。
“不養懶漢”也是李科瓊開展脫貧工作堅持的基本原則。
“新一批想要種植黑木耳的村民,需要進行兌換。”李科瓊介紹說,村民用5公斤樹枝便可換一棒菌棒。
在菌棒加工廠的車間內,滿滿的樹枝已經堆成一座小山。村民阿孜古麗·肉蘇力正在一旁為菌棒接種。
把一個包好膜的菌棒扎出3個孔,在孔內塞進種子進行接種,再為菌棒封上一層膜,這就是阿孜古麗的工作。像這樣的菌棒接種,阿孜古麗一天可以完成450個左右。
“我現在一個月的穩定收入是1600元。”阿孜古麗介紹,以前她在外務工,一個月工資是1000多元,除去交通費等各項成本,每個月的工資所剩無幾。
“在這里工作離家近,還管飯,沒有什么花銷,掙的錢都可以存下來。”阿孜古麗說。
目前,托萬克麥蓋提村已有15名村民在工廠內實現就地就近就業。
“下一步我們還將引進自動化生產線,擴大菌棒生產規模。解決村民就地就近就業問題。”李科瓊說。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