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4-24 作者:佚名 來源:人民日報
你看這茄子長得黑紫黑紫的,多稀罕人!”在內蒙古寧城縣一肯中鄉毛家窩鋪村的大棚里,農民劉明啟正查看茄子長勢,“這段時間正趕上茄子上市,隔幾天就得摘一茬。”
過去劉明啟守著幾畝地,咋種都不掙錢,這幾年政府引導調結構,靠種茄子,他家日子翻了身。劉明啟算了一筆賬:去年大棚產了7萬斤茄子,平均每斤賣了1.5元,除去種苗、肥料、水電等成本,純收入7萬元以上。看到效益好,村里不少人都種上了大棚蔬菜。
設施農業錢從哪兒來?政府投入真金白銀,讓農民放心種。縣里出臺政策,對規模種植戶,每建1延米日光溫室,補貼180元,貧困戶建大棚,另外再補貼180元。兩年多來,縣里共投入扶貧資金1.12億元,安排扶貧貸款1.75億元用于產業脫貧。
防止產業一哄而上,寧城縣規劃先行,科學布局,菜、果、菇協調發展。在寧玖紅火龍果采摘園,火龍果已經進入盛果期,一個大棚年產5000斤,純收入達6萬元以上。目前全縣火龍果種植面積達500畝,食用菌年產量11萬噸,帶動450戶貧困戶穩定脫貧。
科技為農業提檔升級。在杰宇現代高效農業科技園,一排玻璃建筑引人注目,這是用來育苗的日光聯棟溫室,可實現從控溫、灌溉、施肥全程智能化管理。如今,全縣已有大型育苗工廠6個,年育苗能力5000萬株,優質種苗源源不斷地移栽到農戶大棚中。不少農戶大棚也裝上了科技 “芯片”,在三座店鎮喇嘛城子村李榮英的大棚里,智能放風機根據溫度和降雨情況自動開關,他坐在炕上用手機就能監測大棚運行情況。
合作社引領,讓農民更好地融入農業產業鏈。在汐子鎮特綠蔬菜專業合作社,農民們正忙著育西藍花秧。合作社流轉200多戶農民的1600多畝土地。農戶出租土地,每年每畝能收入1000元,在合作社上班,每年有2萬元工資。去年縣里扶持了38個合作社,拉長了設施農業產業鏈,吸納2萬多從業者。
特色農產品打開了市場。寧城縣已有53個蔬菜產品獲得了無公害、綠色、有機認證。寧城黃瓜、寧城番茄、寧城尖椒已注冊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縣里與首農集團、上海江橋市場等10余家企業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實現蔬菜進京滬。到去年底,全縣設施農業面積累計達到43.6萬畝,形成年產蔬菜106萬噸、產值41億元的大產業。僅設施農業一項,就帶動農民人均收入4400元,占到全縣農民人均收入四成以上,帶動貧困人口1537戶、4576人脫貧。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