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4-25 作者:農業部2018年“百鄉萬戶調查”云南調查組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農業部2018年“百鄉萬戶調查”云南組日記二:
當好泥腿干部 助力扶貧脫貧
中國農業新聞網訊 3月4日,農業部2018年“百鄉萬戶調查”云南組到達云南雙江城子村的第一天即與村支書羅恒明進行了對接,他給調研組比較全面介紹了村里的基本情況,其中提到全村1014戶,有10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為深入了解該村貧困戶的生活狀況,調查組在到達后的第二天便專程前往雙河小組--人均收入最低的寨子。雙河坐落在山腰上,42戶居民都是拉祜族,基本都是40年前因修建新江河水庫,從北面10公里外的那蕉村移民過來。雙河耕地資源貧乏,農民人均耕地僅有八分,人均純收入僅有4130元(不到城子村人均純收入8824元的一半),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多達7戶,占到城子村貧困戶的70%。
到了雙河小組后,首站我們便直奔組長李扎莫家,聽他介紹了全寨子的基本情況。隨后,調研組分兩組隨機選擇了幾個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實地訪談。貧困戶李扎母,今年30歲,還沒有結婚,父母因病早早去世。前些年,他騎摩托車摔斷了腿,落下殘疾,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沒有收入來源,生活十分困難。為幫助其脫貧,去年政府撥款為其蓋了30平米的新房子,接通了自來水,還免費扶持其一頭小牛犢,讓其有房住有水喝有事干。貧困戶羅老伍,24歲,家里有3個尚未上小學的孩子,生活負擔較重,3畝甘蔗田,一年下來能掙3000元左右,是主要收入來源。為幫助其脫貧,政府資助了4頭牛,也給他家修建了近60平米的新房。貧困戶李拉克,27歲,妻子腿腳不便,不能照顧家也沒有勞動能力,生活的重擔全在李拉克身上,全家僅僅依靠2畝甘蔗地和偶爾幫人砍甘蔗、打零工糊口,日子十分清貧?偟目矗p河小組的貧困戶有個突出的特點,即年輕化。調研組隨機調查的3戶平均年紀只有27歲!這讓人不得不為此擔憂,如此年輕就成為貧困戶,今后的生活該如何向好?今后的人生路又該如何走?雖然在政府的幫助下,他們的基本生活目前都能得到基本保障,但要真正實現脫貧致富仍然任重道遠。
據了解,與城子村的其他自然村相比,雙河小組整體較為貧困落后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一是自然資源匱乏。雙河的農田都是山坡地,部分是水田,部分是旱地,因溝渠設施缺乏,能夠利用的田地過少,更別說耕種效益,靠種地都無法保證全家溫飽。二是受教育程度低。村民普遍沒有讀過書,組長李扎莫的兒子也就僅讀過一個學期的書;身為90后的羅老五、李拉克也未能完成小學教育,全村歷史上從未出過一個大學生,能讀到初中就算是高材生了。三是農民主觀動力不足。有的貧困戶主觀能動性不足,存在等、靠、要的懶惰思想,過度依賴政府的幫扶,這一方面與拉祜族的民族習性有關,另一方面也與自然資源約束有關。
從宏觀層面看,造成貧困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因素。在脫貧攻堅戰取得顯著成效的背景下,如何將剩下“難啃的硬骨頭”啃下,需要政府部門因地因人施策,重點把握好“五要”:一要樹立“扶貧先扶志”的指導思想,通過加強教育引導,提高貧困戶的思想認識,激發他們內在求發展的動力,這是實現脫貧除根的關鍵。二要科學規劃村落布局,加大對修路造房的資金投入力度,改變村容村貌,加快推進農村公路建設,解決入村“最后一公里”問題。三要加大對貧困農戶職業技能培訓,強化貧困農戶人才培養力度,依托雙河距離勐庫鎮較近的地理優勢,引導安排貧困農戶到鎮里就業。四要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農業規;M織化優勢,提高農業產業生產效率,引導帶動雙河農戶抱團發展。五要進一步發揮城子村基層黨組織領導帶頭作用,鼓勵村集體組織開展多種幫扶活動,“富村幫窮村、先富帶后富”,鼓勵人均收入高的縮俄河村、千紅村、南卡村等對雙河村開展“一對一”互助式扶貧工作,通過內部互助助推雙河發展。(文/農業部2018年“百鄉萬戶調查”云南調查組)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