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5-14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拉著你的手一起走
——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震后扶貧一覽
本報記者高文 李傳君 阮蓓
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前身為安縣,是“5·12”汶川特大地震極重災縣之一。震后10年,安州區成功實現鳳凰涅槃,用當地人的話來說,經濟社會發展相當于向前邁進了20年。
2017年,安州區實現農業總產值51.35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430元。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去年安州區旅游總收入突破66億元。2017年獲評四川縣域電子商務十佳縣和四川省電子商務產業發展示范縣,電商交易額79.5億元、同比增長160.66%。
安州區屬“有減貧任務的非貧困縣”,有省級貧困村24個、20戶以上貧困戶的非貧困村30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2675人。經過4年奮戰,累計減貧6165戶17442人、退出省級貧困村10個,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6.14%下降至2017年的1.63%。
“既注重整體連片扶貧開發,又同步解決‘插花式’貧困,通過產業發展帶動、全域旅游推動、‘鼠標+鋤頭’網絡扶貧聯動,安州區脫貧攻堅成績斐然。”區委宣傳部有關人士說。
安州在全區逐步形成網絡扶貧人人參與大格局,探索出“鼠標+鋤頭”新路子,被評為全省唯一的網絡扶貧示范基地,成功亮相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
產業發展連成片,帶動農民走上致富路
“老蔣,你這獼猴桃可以施水肥了。”金華家庭農場主金華對他幫扶的貧困戶蔣桂元說。蔣桂元是安州區樂興鎮新光村人,在安州區紅心獼猴桃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扶持下種獼猴桃,如今已達8畝,4畝已掛果。
新光村另外一個貧困戶唐明軍靠7畝獼猴桃2015年就摘掉了窮帽,如今攢了錢準備買輛車,現在正在考駕駛證。
“過兩天就要考科目三了,估計最多這個月底就可拿到駕照了。”
合作社把農民夜校當成脫貧攻堅的“充電寶”以及農民致富的“加油站”,根據不同時令和特性,利用固定場地、田間地頭以及互聯網、手機終端等手段展開教學,什么時候春剪,怎么樣夏修,什么時候冬管,農民掌握起來淺顯易懂,生動實用。
新光村是近年來安州區打造的“獼猴桃走廊”中的一個產業村,整個“走廊”一共涵蓋了300多戶貧困戶,目前靠獼猴桃產業成功脫貧的已達70%,已買車的有三四十戶,準備買車的還有七八十戶。當地鎮政府正在考慮是否聯系廠家組織這些脫貧戶團體采購。
據介紹,樂興鎮“獼猴桃走廊”全長52.82公里。2012年開始建設,共整合資金2731.62萬元。其中,群眾集資647.62萬元。“走廊”道路的建成,輻射帶動周邊新增獼猴桃種植1萬余畝、葡萄種植1000余畝、花卉種植面積500余畝,種植戶僅此一項戶均就增收2.5萬元。
獼猴桃產業道路連通桑河路、遼安路、安羅路、樂黃路、磨秀路等主要道路,將樂興鎮青龍、白云、黃桷、雙河、新光、團心、文明、八角等8個沿山村,以及塔水鎮七里村、龍橋村的產業發展連成一片,帶動附近農民真真切切地走向致富。
去年,“獼猴桃走廊”的種植規模達1.1萬畝,涉及種植戶3000余人。去年掛果面積達5000畝,收獲獼猴桃鮮果3500噸,實現產值7000萬元。“預計今年掛果面積達到6500畝,產值超過8000余萬元,僅此一項人均純收入超過1萬元。”合作社負責人說。
除了“獼猴桃走廊”外,安州區還打造了“花城果鄉”“幸福七里”等產業示范片,建成市級幸福美麗新村158個、省市級“四好村”73個;全區現有專合組織500家、家庭農場203個、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43戶,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76個。
植入文創概念,旅游扶貧步入快車道
“打造出最美的草原,就不怕沒有千里馬來吃草!”安州區沸水鎮黨委書記高銀兵信心十足地說。說這話時,高銀兵正帶領全國50多家媒體記者體驗楓香村“安驛·箱幾”鄉村田園旅居項目。在綠草鮮花簇擁下,由幾十個集裝箱改成的房子依山矗立,別具一格。
楓香村為省定貧困村,怎樣才能盡快脫貧?“唯一的辦法是讓土地增值,讓老百姓能安穩地就業,能可持續地從土地增值中獲利。”高銀兵說,以前沸水鎮的土地流轉不出去,經過政府投資改造基礎設施建設,近兩年20余家企業和合作社涌進沸水鎮,一下子就流轉出去8000余畝土地,僅此一項就給當地老百姓帶來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安驛·箱幾”鄉村田園旅居項目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引進四川嶸烽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投資2000余萬元打造而成。將特色種養和鄉村旅游融為一體,由此創造的土地流轉及農民務工收入,讓每畝土地增值2000元以上。“這些錢,農民實打實地揣進了自己的腰包。”
讓高銀兵看重的并不是這一點點收益,他的算盤打得更漂亮。“我未來的收益點,主要是將鄉村文創與鄉村田園旅居深度融合,將這里打造成一個鄉村文化的孵化基地。”
目前已經有動作。由安州區本土作家組成的“安昌河工作室”結合沸水鎮蕭氏家族的來龍去脈,創作的歷史民俗小說《沸水·九部》初步完成,“下一步是將小說改編成電視劇,將蕭氏家族從秦朝到現在的演變,通過蕩氣回腸的故事展現出來。”
高銀兵說,這是孵化出地方宗祠文化的一個典型例子,他們還可以復制出更多的范例。例如,水文化、酒文化、院落文化、田園文化、農耕文化等。“有了文創作支撐,不怕沒有人來這里享受田園旅居,生意火爆了,會進一步帶動農民種植養殖業的發展。”高銀兵說,鎮上可以組織農民根據需求來生產,農產品變旅游產品,這才是農民增收的好途徑。
2017年,沸水鎮楓香村等4個省定貧困村全部退出,原有的1400多貧困人口現僅剩下180余人。目前,安州區正全力加快建設“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以民俗文化為魂的鄉村旅游正在蓬勃發展。同時,“中國春社·雎水踩橋”榮獲中國最具特色民族節慶獎。每逢春社日,數十萬人涌進雎水鎮參加“踩橋”。這一民俗活動,已成當地鄉村旅游一大名片。
“鼠標+鋤頭”,網絡扶貧探出新路子
2016年以來,安州區逐步在全區234個行政村實現4G網絡、無線寬帶100%全覆蓋。整合資金5260余萬元對全區村、組交通進行整修、維護,建成物流配送線路18條。
安州區出臺《網絡扶貧行動計劃(2017-2020年)》,累計建成農村電商服務站(點)197個,培育網絡創客和微商1400名。圍繞社會扶貧網,實現愛心企業、熱心網友與貧困戶一對一、多對一的愛心對接,4220個網民愛心人士為7899名貧困戶解決生產生活問題。
在曉壩鎮等鄉鎮開展的“網絡扶貧示范鎮”建設,以“四眾”模式為抓手,全面撬動“網絡扶貧”。具體內容是網絡支部眾建、網絡公益眾籌、網絡智庫眾幫、網絡創業眾扶。
如網絡公益眾籌,圍繞“學雷鋒樹榜樣·爭做安州好網民”網絡公益品牌,開辟獼猴桃、雜糧等多個農特產品網絡義賣專欄;以“一元基金”為載體,吸引香港童軍總會等2712名網絡志愿者到安州開展金秋助學、青年創業等公益活動82場;130名貧困大學生獲助學幫扶,107名貧困兒童微心愿被網民認領,6名貧困青年創業分獲無息小額擔保貸款。
網絡扶貧的推進,助農增收是根本。在網絡扶貧實踐工作中凸顯的“賣不了”“質不保”“增收難”三大問題,安州區有針對性地下功夫,切實提升網絡扶貧實效。
比如,通過“特色展銷”+“網紅農產品”解滯銷難題。安州區聯合易田、淘寶和本地好農國際等電商,組織貧困村參加“尋找最美鄉村”等特色網絡展銷,吸引了上萬游客來安州體驗消費,組織網紅、貧困戶網上直播土蜂蜜收集、山竹筍采摘等活動。
在活動中,有4名返鄉90后大學生依托電商平臺,創辦川蜀老味道電商公司,將安州辣椒、花椒等特色調味品成功銷往加拿大、德國等市場,線上銷售額超過2000萬元。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