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5-21 作者:佚名 來源:廣西日報
“要發揚敢干、實干、苦干、善干的新作風,以決戰決勝的勇氣、久久為功的韌勁,精準發力,砥礪奮進,堅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5月8日,桂平市召開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會議,審定《2018年產業扶貧政策實施辦法》等系列擬出臺文件,部署了脫貧攻堅的具體任務。這是桂平市繼3月28日“千人誓師”吹響決戰貧困沖鋒號之后,推出啃下脫貧攻堅硬骨頭的新舉措。
桂平是自治區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市),“十三五”時期,有貧困村151個、貧困人口13萬余人。經過2年不懈努力,累計摘帽貧困村64個、脫貧貧困人口5.99萬人。
“目前仍有貧困村87個、貧困人口7.94萬人未脫貧摘帽,其中2018年計劃摘帽的貧困村28個、計劃脫貧的貧困人口2.3萬人。面對難啃的‘硬骨頭’,必須全力打好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貴港市委副書記、桂平市委書記鐘暢姿說。
A 擰成一股繩
面對如此重任,桂平市除調動黨政部門、掛點后盾單位、駐村第一書記積極性外,還將龍頭企業等資源充分調動起來,旨在將全社會力量擰成一股繩,助力脫貧攻堅。
今年剛開春,桂平市社坡鎮太安村水渠旁,幫扶單位自治區司法廳機關40多名黨員干部卷袖子、挽褲腳、踏泥濘,揮鍬鏟土清理淤泥,清除雜草雜物,疏通渠道200多米。隨后,又與太安村群眾種下桂花樹、茶樹等160多株。
該廳機關黨委副書記陳愛萍介紹,2016-2017年,自治區司法廳捐助5個定點扶貧村每年120萬元扶貧資金,加上直屬單位共計捐助扶貧資金400萬元左右,同時為5個定點扶貧村駐村第一書記每人每年安排1.5萬元的專項工作經費。
“這兩年,我們在萬壽村、西河村的幫扶活動中,贈送電視機65臺、床上用品65套、雞苗630只,共捐資捐物折合26萬元,幫助數名貧困生圓了大學夢,還幫助貧困戶發展特色種養產業。”桂平市西山假日大酒店董事長梁光堅介紹,當地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積極參與扶貧濟困活動,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全市民營企業和非公經濟人士參與脫貧攻堅捐資捐物折合760多萬元。
紫荊鎮蒙沖村的山頭上,近兩年種下的27萬株杉樹和2.65萬株高產油茶苗在風中茁壯成長,目前均已長到1-2米高。對口扶貧單位貴港市林業局發揮自身優勢,結合紫荊鎮是貴港最大林區的特點,為田心村、蒙沖村、古灘村3個掛點貧困村送去了價值40萬元的杉樹苗27萬株、高產油茶苗2.65萬株,并給予扶持資金和幫扶經費,使當地貧困發生率從15.61%降到2.92%。該局黨辦主任高建表示,下一步,將探索林下經濟發展新途徑,充分利用林下空間,選擇木耳、竹筍、養雞等短、平、快的優勢林下項目,促農增收、助農脫貧。
鐘暢姿表示,脫貧攻堅,群眾動力是基礎,各方參與是合力。桂平市要充分發揮政府和社會兩方面力量作用,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大扶貧格局,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脫貧攻堅的格局。
B 沉底解難題
扶貧,是一場攻堅戰、持久戰。駐村第一書記就是“排頭兵”和“領路人”,他們沉入基層一線,與貧困家庭形成了親密的結對關系。
5月8日,桂平市紫荊鎮白云村長田屯貧困戶劉子和的木器加工作坊,電鋸、電刨機、充氣機等電動工具一應俱全,材料堆滿了整個加工坊,還有不少半成品的飯桌、椅子。劉子和一邊為飯桌上油漆一邊說:“這種杉木飯桌都是用真材實料,做工也講究,每張賣1000元,椅子每把賣200元。”
2014年,劉子和中風,留下后遺癥,2015年精準識別時被列入幫扶對象。2016年夏,幫扶人和第一書記了解其家庭情況,認為主要是因病致貧,針對其有木工技術特長苦無資金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了詳細的幫扶計劃,落實小額貼息貸款5萬元,還幫他申請了危房改造。
隨后,劉子和重操舊業,購買設備、進原材料,利用原有的舊瓦房作為工坊,憑著手藝及口碑,加工的臺、椅、桌很快在紫荊鎮上暢銷。到2016年底,他家人均年純收入達1.1萬元,當年冬天還搬進新居,“終于甩掉了窮帽。現在收入穩定,對未來充滿信心。”他說。
5月9日,記者在位于石龍鎮新樂村的江夏種養合作社看到,遍地待出欄的洋鴨,正在搶吃食物。新樂村第一書記王海帶領群眾發展產業,成立的江夏種養合作社采用“合作社+貧困戶”模式經營,每年養殖洋鴨2萬多羽,平均月出欄2500羽,已有8戶貧困戶加入,帶動貧困人員21人就業。桂平市羅秀鎮露棠村是被譽為“中國一絕”的羅秀米粉主要生產地,全村大小米粉廠共28家。第一書記黃海麗走訪村中致富能人、企業老板,幫助他們進行技術、生產升級以及解決實際困難的同時,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扶貧攻堅。通過入社務工、提供技術支持等扶貧模式,該鎮2016年有53戶貧困戶、173人貧困人口脫貧摘帽。
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桂平市市長陳錦秀介紹,151名駐村第一書記是脫貧攻堅的排頭兵,他們結合所在部門特點優勢,積極爭取資金項目,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和集體經濟;注重激發貧困家庭的內生動力,將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貧困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和引導他們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
C “造血”育產業
在桂平康泉鐵皮石斛公司新塘五彩椒種植基地,100多畝的彩椒正在茁壯成長。目前,五彩椒市價每公斤12元左右,主要是通過網絡銷售,產品供不應求。該基地現有3名貧困戶務工,每天工錢60元;收獲時節,可向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8個,每天工錢80元左右。該基地探索“二八”或“三七”分成發展模式,帶動周邊貧困戶發展彩椒種植,讓貧困戶實現年均增收5000元的目標。
5月10日,在木圭鎮木圭村,連片種植的120多畝豆角郁郁蔥蔥。木圭鎮四德、祝興村青年吳杰、梁志勝返鄉創業,于2016年3月分別牽頭成立木圭鎮亞杰種養專業合作社、助民種養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帶動貧困戶、村民創業就業,已發展社員130多人,90多戶貧困戶以土地、勞力入股加入合作社。目前,亞杰種養專業合作社建立金蜜大青棗、砂糖橘、西瓜、田螺、生態雞等種養基地450多畝;助民種養專業合作社打造430多畝砂糖橘、番石榴、百香果、花生、檸檬、肉鵝等種養基地。在他倆的帶動下,木圭鎮成立了18家農業專業合作社,帶動近百戶貧困戶種植,2017年有10多戶貧困家庭摘掉了貧困帽。
桂平市委副書記、政協主席楊大東介紹,2016年5月,該市出臺《精準扶貧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明確產業扶貧目標是:到2018年,特色優勢主導產業體系基本形成,有效覆蓋所有貧困村、貧困戶,覆蓋率60%以上,每個貧困村都要形成一個主導產業,扶持培育農民合作社151家以上。
經過努力,桂平形式多樣的產業扶貧模式,使特色產業對貧困戶覆蓋率達到89.2%;其中,28個預脫貧摘帽村特色產業覆蓋率達94.3%,遠超60%以上覆蓋率的目標任務。151個貧困村成立了村民合作社,建立電商服務點,28個預脫貧村均建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2萬元的目標任務。建立木根鎮德華村山羊養殖等14個縣級重點產業脫貧示范基地,直接帶動貧困戶116戶469人,貧困戶增收38萬多元,戶均增收3300多元。
“精準扶貧,產業是核心,只有將原有的‘輸血’式扶貧變為‘造血’式扶貧,才能真正推動經濟的發展,讓貧苦戶脫貧不返貧。”楊大東說。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