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5-28 作者:李傳君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把鄉愁留住,把人心凝聚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開展村史館建設
中國農業新聞網記者 李傳君
書臺村村史館全貌 王剛 攝
我們村名字從何而來?有怎樣的歷史沿革?有什么樣的文化內涵?出過哪些鄉賢名人?相信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思考,并力求找到答案,有的人還對此潛心研究。
誰不說俺家鄉好!出門在外,一談起咱們村,不少人無不激情飛揚、滔滔不絕。那些好山好水,那些名人軼事,那些歷史傳說,都會成為嘴里的榮耀,心靈的牽掛。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本著“存史、資政、教化”的原則,開展村史館建設。并著眼于將村史館建成記錄歷史、傳承文化的“博物館”,留住鄉愁、凝聚人心的“加油站”,體驗民俗、發展旅游的“精品店”。到目前為止,該區共規劃建設了24個獨具特色的村史館。
這24個村史館,都有根據各自村名挖掘的主題文化,如梁永鎮宏福村的福文化,曾口鎮書臺村的書香文化,白廟鄉百花村的巴山背二哥文化,棗林鎮清溪溝村的漁文化……
“!蔽幕闪撕旮4宓木駜群
走進宏福村的村史館,看了《前言》后,一副《百福圖》和一個巨大的“!弊,便強烈地告訴你,該村主題文化是福文化。百種“福”字的變體寫法,和巨大“福”字兩邊的對聯:“夢想不會自動成真,幸福不會從天而降”,著實耐人尋味,讓人駐足流連。
接下來,《宏福村簡介》、《宏福村大事記》、《傳奇故事》、《發展狀況》、《脫貧攻堅》、《鄉賢名人榜》、《民歌集錦》、《農耕文化展示》、《新“五!蔽幕忈尅返绕拢阋宰屓巳嫔羁痰亓私夂旮4宓膩睚埲ッ},尤其是可歌可泣的過去與波瀾壯闊的當今。
從《傳奇故事》中可以得知,宏福最早源于一個英雄打虎的傳說,相傳很早以前,宏福村一帶常有“紅虎”傷人,后從外地請來高大威猛的弓箭手,日夜穿林尋覓,終于掌握到兩只“紅虎”蹤跡,隨后拉弓搭建一舉殲滅。幾十年前山上觀音巖邊還塑有紅虎和打虎英雄。因虎除老百姓得福,故而后人將村名定為“宏福”,寓意宏偉愿景,福滿村莊。
《宏福村大事記》等篇章,記載了從1949年到2017年間,宏福村人艱苦奮斗,換來幸福今生的輝煌歷程。當年為修梁永到曾口的公路,村主任羅健全身負重傷、村民牟玉雙不幸犧牲的事跡感人至深!多l賢名人榜》中有本村走出去的紅軍、烈士和健在的軍政名人,本村籍的企業家以及留在本村的身邊好人!斑@些都是激勵村民的好榜樣!贝逯瓶≌f。
從一些老人口中收集來的當地民歌十分珍貴。如:“大田栽秧先栽角,脫了花鞋脫裹腳,過路情哥你莫笑,男客小了靠不著。大田栽秧溝對溝,撿個螺絲往上丟,螺絲曬得大張口,賢妹曬得汗水流。大田栽秧行對行,哪位情哥來幫忙?早知情哥來幫忙,白面饃饃蘸蜂糖……”這些樸實而充滿鄉野情趣的段子,再不搶救性地整理,將面臨失傳的危險。
最為核心的是宏福村對福文化有新的五種詮釋:知法守法是福、孝道感恩是福、平安健康是福、子女成才是福、鄰里和諧是福。每一條分別附有一百余字的注腳!斑@已經成為本村的新村訓了,是當前我們依法治村和以德治村的基本原則!碧瓶≌f。
一部濃縮老巴中崇文重教的歷史
與宏福村不同,書臺村的村史館則是建在室外,故而也命名為村史大院,位于村委會辦公樓右側廣場上。幾道錯落的中式圍墻上鑲嵌著《前言》、《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以及皮影的《制作工藝》、《傳承發展》,還有中國幾大皮影流派的介紹;正中則設立了石制的桌椅,桌前塑了一本翻開的書,上刻《書臺村簡介》,椅后的墻上則塑了一排竹簡,從右至左豎刻了《書臺村記》;另一側也掛出了《大事記》、《脫貧攻堅》、《鄉賢名人》等內容。
《書臺村記》以文言的形式交代了書臺村村名的由來,其中寫到唐高宗時期章懷太子李賢被貶巴州,發現這里雖水土豐茂,乃宜居之所,但巴人多好打架斗狠之輩,于是想以孔孟之道教化民眾。李賢四處尋找,想找一個讀書辦學的地方,后來到了今天書臺村這個地方,發現這里清流激湍,山秀林茂,很高興,便筑造讀書臺,開辦學堂。初應者寥寥,后則從學者漸眾,三年之后,巴地民風漸變,鄰里和諧,路不拾遺。從此巴人讀書之風愈盛。
從書臺村的《鄉賢名人》中也可見,這種崇文重教之風代代相傳的現代寫照,辛亥革命時期,書臺村李望溪16歲考入成都府屬中學,繼讀于英法文官學校、川藏官電學校特班,后加入同盟會,參加四川保路運動。革命戰爭年代,許多書臺人投筆從戎參加革命,新中國成立后,一個又一個書臺村子弟考上大學,并在全國各地不同崗位上干出了驕人業績。
從村史館還可看出,書臺村不僅是書香之地,還是一個皮影藝術之鄉。書臺村有書臺山、臥牛山相對而望,三面則是曾溪河環繞,佛道古剎林立,香火很旺,自古逢廟會、豐收、冬閑時節,就有唱皮影的文化民俗。據一些老人講,每年正月十六和二月二文昌會,在臥牛山都會有廟會戲,還有一些不定時的“愿戲”,即向菩薩許愿,事成演一場皮影戲來還愿。
因此,在介紹皮影藝術的區域,幾個橫七豎八擺放的紅色大鏡框中,兩張玻璃夾在中間的各種皮影角色形象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那搔首弄姿、那舉手邁足、那一顰一笑無不惟妙惟肖,游客至此,也增添了許多知識和情趣。
以文化為魂,讓村史館抓住村民的心
巴州區區長楊波曾在有關部門報送的村史館建設推進情況報告上這樣簽署自己的意見:村史館關鍵在“史”,因“史”而保護和傳承;切忌無中生有,移花接木。要體現“一村一特色”,要體現“文化認同”,讓村民有“文化自覺”,最終為鄉村文化振興奠定基礎。
由此可見,巴州區村史館建設注重以文化為魂。區上要求各村建設村史館時,均要因村確定文化主題,還要注重館內館外內容銜接。館內一般由前言、村名由來、歷史沿革、村情、大事記、鄉賢名人(好人好事)、地域文化、經濟發展(脫貧攻堅)、展望未來(后記)九大板塊組成,館外配套內容則為村名牌、文化LO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晏陽初講堂、宣傳欄、系列墻體文化、勵志標語和墻繪、文明新風文化小品等八大板塊。
據介紹,巴州區目前建成的村史館,體現農耕文化主題的有4個,體現孝道文化主題的有4個,體現書香文化主題的2個,體現民俗文化的2個,體現紅色文化的1個,體現福文化的1個,另外還有體現綠色文化、背二哥文化、生態旅游文化、童趣文化、竹編文化、民間樂器文化、漁文化等各一個。這些村史館已經連點成線,形成了鄉村旅游的一大亮點。
宏福村和書臺村以前都是省定貧困村,兩村都于2016年成功退出。摘掉窮帽后的兩村村民都認為,建一個村史館,讓大家不要忘記過去那段歷史是很有必要的。
“聽說我們村建設了村史館,不少在外務工或創業多年的人,今年春節選擇了回家過年,春節期間,村史館最熱鬧,大家看了本村幾十年發展歷史,感慨不已,都表示要為家鄉做點事!焙旮4逯Р繒浱瓶≌f,已是四川祥齡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的向春,看了村史館后,不僅為學校和貧困戶捐款捐物,還當即表示準備返鄉投資生態種養殖業。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