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6-11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網
連片種植的臍橙
“我從來沒有想過,我們村能有一條水泥路直通到山頂,更不敢想象,我們村能有這么大一個產業基地。”日前,湖南省新寧縣回龍寺鎮村連村村主任肖件進興奮地說。
近年來,新寧縣積極引導和推動區域特色產業集群式發展,從招商引資、土地供給、稅收返還等方面制定一系列扶貧優惠政策,重點在油茶、畜牧養殖、中藥材等產業上精深加工,扶持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生產規模大、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綠色產業,讓它成為富裕一方百姓的“搖錢樹”。
在精準扶貧陽光的普照下,新寧縣不斷推陳出新,不僅為群眾“輸血”,還教會群眾“造血”,使貧困戶真正“拔窮根”“挪窮窩”“種富苗”“結富果”。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通過發展種植、養殖、藥材等特色產業,徹底擺脫了貧困,過上了幸福小康生活。
油茶:把荒山變金山
肖劍峰的油茶產業基地
油茶是新寧縣發展綠色產業一項新品種,肖劍峰發展油茶產業為當地老百姓找準了一條致富路被傳為佳話。
邵陽市新寧縣回龍寺鎮村連村,全村人口514戶,總2087人,其中貧困戶114戶,貧困人口466人,全村主要的經濟來源是種植水稻、玉米以及外出務工。2015年6月,在肖劍鋒、肖霞父女倆的帶動下,根據村里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油茶產業,把荒涼的山地,變成開發種植油茶的“金山”。
經過幾年的努力,目前,已經開墾了1200多畝荒山種植茶籽幼苗。隨著油茶基地的建設,周邊居民也慕名效仿,加入了種植油茶行列。
一些貧困群眾的生活狀況也正在發生改變。65歲的肖祥順是增橋村2組村民,年過花甲還帶著38歲智障的兒子在外打工,得知家鄉在建設油茶基地,肖祥順一家來到了肖劍鋒的油茶基地應聘從事護理茶籽幼苗的工作,如今三個人的收入一個月加起來有6000元。
官橋村4組的李小毛,今年54歲,深度耳聾,妻子走失20多年,與80歲的父母相依為命,生活極其困難,在肖劍鋒的幫助下,李小毛在油茶基地工作,解決了家里的生計問題。
如今肖劍鋒的油茶基地,為全村40多戶貧困戶解決了基本生活問題,讓他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新寧縣鴻昇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伍錫紅介紹說:“在豐田鄉當家村投資5050萬元建立3000畝高標準油茶基地, 2017年3月全部栽種完畢,現長勢良好,其中茶坪村采用與玫瑰花套種的新模式,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該油茶基地自建設以來,在轉移勞動力上,當家村32戶貧困戶在該基地務工,人數達100多人,很好地帶動了本地農業產業化,增加了當地貧困戶收入和就業機會。
豐田鄉還制定了“油茶促增收、白茶助脫貧、玫瑰花譜新篇”的產業扶貧路線圖。依托“一鄉一品”扶貧產業布局,采取了“公司+合作社+農戶+市場”的現代農業經營模式,全鄉引導貧困戶開荒種植白茶1200余畝,玫瑰花移栽1500畝,帶動碧田片約4000群眾致富。
養殖:帶來了好光景
村民發展特色養殖走致富路
新寧縣十分重視養殖業發展,出臺了專門的獎補政策,鼓勵貧困戶積極養殖家禽家畜。
據統計,2017年邵陽市新寧縣發展生豬突破101萬頭,出欄65萬頭,發展肉牛32萬頭,出欄16萬頭,發展肉羊20萬頭,出欄13.1萬頭,發展梅花鹿7000頭,家禽2000萬羽,出籠1600萬羽,水產品產量達6300噸。通過養殖惠及群眾近9000多戶,4萬多人口受益,“養”出了好日子。
陳錫洋是邵陽市新寧縣回龍寺鎮宏福村第一書記,是扶貧攻堅戰場上一個典型代表,群眾稱其為“獸醫”書記,在他的幫助下,該村貧困戶唐小平,去年養牛20多頭,純收入達6萬多元。
陳錫洋曾在基層畜牧站服務20余年,早年便考取了全國職業獸醫師證,在畜牧養殖方面有豐富的經驗。
為發揮養殖能人示范帶動作用,激勵貧困戶積極參與各類養殖,陳錫洋巧借自身技術優勢,與宏福村“兩委”以“培育一批能人,激活一片經濟,帶動一方發展”為目標,挖掘能人潛力,找準能人優勢與精準扶貧的結合點,調優做大村里的“綠色經濟”。
通過生態引領、示范帶動、技術服務等系列措施推動全村畜牧產業快速發展,有針對性地幫助貧困戶依托畜牧產業走上增收脫貧路。
宏福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35戶599人,是省級貧困村。
在陳錫洋的影響帶動下,宏福村已有47戶村民發展養牛業。看到養殖帶來的成效,又有“獸醫”支書坐鎮,村里的貧困戶們如同吃了一顆定心丸,發展養殖的勁頭更足了。
截至目前,全村有330戶村民加入畜牧養殖的行列,全村有124戶554人通過發展養殖順利脫貧摘帽。
安山鄉大塘村養殖戶黃友香說,“她養殖的七彩山雞,野性十足,肉鮮味美,營養豐富,深受顧客喜愛。”
采訪中,恰逢從縣城趕來購雞的李女士,看著四處亂飛的七彩山雞,樂得哈哈直笑,不停地高喊:“這完全是山上的野雞啊!”
今年2月,黃友香夫婦結束了打工生涯,返鄉尋求致富門路。他們通過互聯網聯系到七彩山雞的養殖戶,分批購入雛雞,并在野外建起了網型山雞養殖場,開始從事七彩山雞的養殖。
自今年3月至今,黃友香夫婦共養殖七彩山雞1500羽,每公斤市場價達90至100元,預計年收入可達10萬元以上。夫婦倆在嘗到甜頭后,又增加了養殖鴕鳥的項目,邁上特種養殖致富路。
藥材:闖入了大市場
鐵皮石斛產業化種植
新寧地處湘西南腹地,物產豐富,一些珍貴的中藥材在全國也赫赫有名:鐵皮石斛、紅豆杉、厚樸、金銀花……并且闖入了大市場,成為搶手貨。
鐵皮石斛有“千金草”“植物黃金”之稱。
崀山鎮劉氏兄弟突破常規,大膽創新,在當地高級林業工程師羅仲春幫助指導下,建立了示范點,進行石壁栽種鐵皮石斛試驗。
在崀山辣椒峰石壁上,嘗試栽種了5000株兩年生鐵皮石斛馴化苗。經過暑熱嚴寒考驗,全部成活。并投資400萬元,與江西龍虎山一家種植石斛的公司合作,培育出兩年生鐵皮石斛馴化苗60多萬株。
兄弟倆還動員當地30多戶貧困戶進行鐵皮石斛種植,并專門挑選了10名攀巖能手進行嚴格培訓,使他們掌握了在石壁上栽種石斛的高難技術。隨后,將一株株人工組培的鐵皮石斛栽種在蕨類生長的巖石縫隙中。
2017年4月,劉敘武兄弟成立了新寧縣崀山云崖仙斛生物開發有限公司,流轉山林500多畝,目前已種植鐵皮石斛120畝。他們計劃將空閑的崖壁全部種上鐵皮石斛,把崀山發展為鐵皮石斛生態園。
“這種栽培方式不僅比大棚栽培每畝減少成本60%,而且無需看守、施肥、下藥等,效益高很多。大棚種植的新鮮石斛每公斤600元,而石壁上種植的能賣到6000元。”劉敘武說,他種植的石斛供不應求,主要銷往浙江、上海等地。
金崀山鐵皮石斛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孝柏介紹說,“崀山鐵皮石斛的種植,讓‘石頭上長黃金,樹干上結鈔票’成為美好現實。”
黃皮坳萬畝中藥材示范基地位于黃金鄉杉坪、細橋兩村海撥1260米,該地金銀花5000畝、厚樸5000畝,每年可解決就業勞動力達1000人,帶動周邊村民發展中藥材1萬畝,人平增收大大提高。
該基地負責人李擁軍對金銀花和厚樸種植發展充滿了信心,每年到了采摘銷售期從不缺訂單,銷售額也達到了30-40萬元。當地的老百姓把金銀花變成了香餑餑的“富裕花”。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