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6-14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近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舉辦的“華北小麥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觀摩會”在河北石家莊市召開。據了解,針對華北麥區生產上對“精準、高效、優化、增值”綠色發展技術的需求,項目組通過集成節水廣適高產品種篩選、規范化播種、三化精準灌溉、測土配方施肥與增值型肥料、病蟲草害綜合防控與智能植保、抗逆增產生物調控、面制品加工適宜性評價和籽粒收獲無損在線檢測等八項先進技術,建立起了面向新型農業生產組織的小麥“節本增效”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
記者在藁城區的示范現場看到,基地通過采取整地、播種、管理、收獲、購銷“五統一”的組織形式,集成了眾多小麥綠色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共計輻射帶動馬房、曹家莊、朱家寨、麗陽等村近5萬畝麥田。較常規種植模式下,實現每畝節水40—50方、節肥15—20公斤、節藥1/3用量,畝產達到600公斤,節本增收約150元。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院長張鐵龍告訴記者,河北常年播種小麥3500萬畝,小麥是河北“第一耗水大戶”,“三化”精準灌溉技術為小麥產業的綠色發展找到了突破口。“在藁城這個地方,當地農戶們有個習慣,5月20號左右總要補澆一次水。但現在技術集成的模式下,農科院拿數據說話,經過檢測到5月20號前后土地還有30%的含水量,這讓種糧大戶很驚喜。”
在黃淮北片區,冬小麥的播種面積達到50%以上,是無可替代的“口糧”。而在長達250—280天的生長期,降水量只占到全年降水量的約20%。因此做到“適時適量”的灌溉才是最有效的灌溉措施。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研究員段愛旺告訴記者,小麥生育期的水源主要包括降水、土地貯水和灌溉水。降水是天然資源,要盡量用、充分用;土地貯水也要大膽用,因為后期玉米生長階段有更充沛的降雨;而灌溉水必須少用,甚至不用。
小麥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項目首席研究員孫果忠說,“小麥綠色發展的技術需求就是瞄準:精準、高效、優質、增值。在節水技術方面,目前已經形成了冬小麥貯墑旱作技術、微灌水肥一體化生產技術、北方小麥水肥高效綜合利用和冬小麥節水高產配套技術等。這些技術的集成應用對于滿足生產實際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