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6-27 作者:佚名 來源:黔西南日報
仲夏六月,安龍縣普坪鎮樂莊村萬木蔥蘢。
在黑箐山700多畝連片的丹參基地里,沒膝的丹參綠意盎然,紫藍色的丹參花飄出縷縷清香,與墨綠的松林、飄著白云的藍天相映成趣。
這丹參基地,是樂莊村在外打工7年多的大學生王德佩放棄年薪50萬元的工作,返鄉后在家鄉建立的。這個基地,包含著游子對家鄉的一片深情,蘊藏著鄉親增收致富的希望。
為盡孝心返家創業
在丹參基地里采訪,記者眼前的王德佩,1米6幾的個子,身穿灰白色褲子、白色襯衫,戴著黑邊眼鏡,眼神里透著年輕人的銳氣和闖勁。
7年前,王德佩走出南昌大學校門,和幾名朋友在江蘇省無錫市創辦一家金融服務公司,隨著公司的發展,2014年王德佩的年薪就漲到了50萬元。
但天有不測風云。2016年春節,王德佩年邁的父母經常生病,請假回家的他看見住院的老父,瘦弱的胳膊上扎著吊針,自己是扎心的痛。隨后,王德佩舍棄了無錫的高薪工作,毅然回到家鄉。“只要父母健在一天,我就要盡孝一天,要對得起父母的養育之恩。如何在家鄉既能照顧父母又能繼續創業呢?”王德佩冥思苦想了好一陣子,沒找到答案。
2016年底,在樂莊村換屆選舉中,王德佩這個大學生當選為村主任。這時,他心底明白:創業不再是私事,而是關乎全村鄉親特別是17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脫貧致富大事。
2017年,經過深思熟慮后,王德佩牽頭成立了村級平臺公司——貴州生態樂莊產業有限公司,并任總經理。這時,正好趕上國家好政策,給創業捎來了新機遇。隨后,村里又得到定點幫扶單位黔西南州投資促進局的牽線,有10多家企業到村里實地考察。5月初,在安順、雷山等地經營中藥材產業的貴州黔貴天賜大健康集團經過考察,與貴州生態樂莊產業有限公司簽約,共同發展丹參產業。這就樣,王德佩帶領群眾開啟了創業之路。
“訂單合同”育“肥”丹參產業
“大學生都回鄉一心種丹參,這東西肯定能掙錢。看現在這長勢,今年可收入35萬元!”在丹參基地里,與妻子一樣背著綠色塑料背篼、戴著草帽采摘丹參花的農民王德輝說道。去年底,王德輝夫婦倆流轉土地60畝地種丹參。今年6月5日,王德輝按“訂單合同”賣給村平臺公司1500公斤丹參花干品,收入現金7500元,“眼熱”的鄉親后悔當初沒有一同種丹參。
這得益于王德佩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由公司提供種苗、技術指導、收購等“一條龍”服務,由村級平臺公司和合作社負責組織農戶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務工等,給王德輝帶來的實惠。公司的“訂單合同”還有“利民”特色:丹參根、丹參花干品有“保護價”,如果市場價高則按市場價進行收購,且種植前先賒苗給農戶種植,農戶減少成本時又有更多的賺錢空間,有效助推了產業發展。
眼下,公司已在村里累計投入了1500萬元,組織流轉土地建成了丹參育苗基地。其中有79戶以土地入股、136戶流轉土地給公司,另有11戶像王德輝這樣的“大膽戶”種了186.8畝丹參。
好“錢景”助力“帶富夢”
王德佩算了筆賬:每畝地需丹參種苗7000株,每年一般產量為500公斤根干品、180公斤花干品,按“保護價”算,每畝將有純收入4300元,“如果技術及管理跟得上的話,收入會更高。”而且公司在村里采取流轉土地、讓農戶用土地入股兩種方式發展丹參產業,每畝每年付給農戶400元流轉費,入股并參與育苗、種植等的每畝土地還可“分紅”600元。
去年,該村貧困戶王慶平,以15畝土地入股公司且1人在公司務工,收入就有兩萬多元,一家5口人越過貧困線;村里以土地入股公司的79戶則分到“紅利”24萬元,其中46戶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而王德輝等11戶“大膽戶”,則組建了安龍縣華旺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將資金、技術、勞動力等各類生產要素整合,實現“抱團”發展。
“目前,公司育出的丹參種苗銷往黔東南、黔南、遵義等地,供不應求。”王德佩高興地說:“我們力爭把丹參基地擴大到1200畝,建成丹參示范種植1000畝,讓全村173戶貧困戶全部融入到這產業中來,實現脫貧。”
相關標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