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7-10 作者:佚名 來源:華商網
“以善為美,天道酬勤,愛拼才會贏。”這是臨渭區48歲的橋南女子王貞養的座右銘。1994年在家鄉創業的王貞養,近年來通過發展電商,延長產業鏈,增強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為當地群眾架起致富橋,尤其是幫助貧困戶依托電商模式,開辟了致富脫貧的新路徑。
創業自學求發展
“互聯網+”電商發展幫致富
在臨渭區橋南鎮,王貞養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致富帶頭人,創業24年的她,通過發展電商,延長產業鏈,增強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為當地群眾在更大的市場機遇中獲利架起了“聯通橋”、鋪設了“致富路”,深受當地群眾認可和褒揚。
“多年前的橋南鎮道路不通,鎮上賣農藥的不賣種子,賣種子的不賣農藥,農民選購物資來回折騰,我就想著要開辦了一家集農藥、種子、化肥銷售于一體的農資經營門市部。”回憶當初創業的想法時,王貞養這樣說。
農資經營門市部開業后,王貞養發現,很多果農缺乏農技知識,門市部需要走出傳統經營模式,還要學習一些農技知識,為周邊農戶提供技術指導。隨后,王貞養就買來電腦和打印機,遇到不懂的東西就在網上搜索、查找、學習,還報名參加了農技師培訓。經過認真學習,她學到了豐富的農技知識,還取得相應的職稱。此后,她不僅出售農資,還切合實際為周邊群眾提供技術指導,深受群眾認可和信賴,生意也蒸蒸日上。
2016年,王貞養偶然接觸到電子商務,她腦筋一轉,“現在生活富裕了,大城市的人都講究綠色無公害,我們橋南鎮土特產豐富,又是天然綠色無污染,何不利用網絡銷售出去?”隨即便考察學習,思考謀劃,注冊成立了“陜西恒然四季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及“塬上原”農產品商標。
網絡銷售對她來講,既新鮮又陌生,她找人設計網頁、標志、進行實體拍照,各個環節一絲不茍,建成了電商網絡,建立了公司淘寶平臺、微商平臺和一個中心體驗店、兩個分店。
在她的網店里,土雞蛋、獼猴桃、花椒、核桃、蜂蜜、柿子醋、草編等幾十余種產自秦嶺北麓的無公害、無污染、原生態的綠色農產品,都是經過嚴格把關、細心篩選、精細加工和精心包裝,成了市場喜愛的香餑餑。
由于她出售的東西質量好、價格低廉,經營誠信度高,深受消費者信賴。一年下來,公司客戶遍布全國,電商銷售額達210余萬元,王貞養嘗到了“互聯網+”的甜頭。
舉辦培訓班
貧困戶做起電商“小二”
2017年,橋南鎮長魏村身患殘疾的張榮安與老母親還在靠政府低保度日,如今他已成為陜西恒然四季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電商“小二”。他趴在床上,或是敲打床頭的電腦鍵盤,或是按下枕邊的手機按鍵,每賣出公司的一份產品,就能賺到相應的工資。雖然才開始做,每月只賺二三百元,但這個營生就像冬日里的一把火,點燃了母子倆脫貧的希望。張榮安逢人便說:“這些都要感謝王總,是她為我插上了飛出困境的翅膀……”
地處秦嶺深處的橋南鎮,因交通不便,山里出產的核桃、蜂蜜、土雞蛋等優質特色農產品銷售渠道不暢,如何能讓更多的人吃上“電商飯”,成為王貞養的新課題、新實踐。
她說:“我是從窮日子里爬出來的,最能理解貧苦人的艱難,現在我的日子好些了,都是眾鄉親的幫助和支持的結果。能幫鄉親們一把也是一種福氣,帶動周圍群眾共同富裕是我的愿望,脫貧攻堅本就有我的一份責任和義務。”
脫貧攻堅戰中,依托電商模式,按照“支部﹢企業﹢貧困戶”模式,王貞養與鎮上的60戶貧困戶簽訂了包銷協議,高于市場的價格收購貧困戶自種或外采的農副產品和土特產,通過營銷把以往的“滯銷品”變成高附加值的商品,為群眾開辟了致富脫貧的新路徑。
核桃種植戶張栓柱說:“以前,我先怕核桃沒收成,后又怕收了賣不上價,收入沒有投資多。現在有了包銷協議,銷路、價格不愁了,心里踏實了,更有信心和精力在提高核桃品質上下工夫。”
王貞養還多次聘請專家到村上,為貧困戶開展核桃、花椒施肥、修剪、病蟲害防治等農技培訓,她帶大家外出參觀學習,先后組織100余人次到楊凌、韓城考察學習科學種植管理技術;今年,王貞養又采取技術托管的形式,為秦陽村貧困戶托管核桃330畝,提供農藥供應、技術托管、產品回銷,全鏈條“一條龍”服務和“零風險”收益。
按照“扶貧扶智扶志”的思路,她舉辦了電商知識培訓班,46戶愛好網上銷售及有產業的農戶受益,引導貧困戶更新觀念、轉變思路、學習技術,增強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一些有基礎、有能力的貧困戶,開辦了網店、當上了電商“小二”,渡過難關,走向富裕。
打理村務豐富文化生活
鄉親奔小康“一個都不能少”
除了發展企業外,王貞養還投身村部管理,積極服務村民,曾擔任過任橋南鎮廟底村副書記、堦子村支部委員以及臨渭區第十七屆、十八屆人大代表等。
她為村里爭取鑼鼓、舞蹈服等,協助村委會辦“春晚”,開展文藝活動,表彰好媳婦、好婆婆,既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鄉風民風持續向好。她給家庭困難的群眾送化肥農藥;為每戶貧困群眾爭取3500元產業資金,免費發放價值8100元農資產品;還多方聯系,為部分貧困戶提供了就業崗位。十里八鄉的誰家有小災小難,只要她知道了都會獻上一份愛心:給9名困難學生捐贈學費;為40名貧困殘疾老人免費贈送總價值14.4萬元的一線品牌助聽器;為貧困戶張水平捐贈物資及現金,幫他渡過因意外造成的難關……
一份付出,一份收獲。王貞養先后榮膺臨渭區“巾幗建國標兵”、“三八紅旗手”、脫貧攻堅“幫帶之星”等稱號,2017還被評為“渭南標桿”年度人物。
榮譽是激勵更是鞭策。王貞養說,當下,她最上心的事是與鎮上幾家合作社共同成立聯合社,把大家的力量聯合起來,一起建設家鄉,消除貧困,讓父老鄉親們一個都不能少地奔向小康。
相關標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