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7-10 作者:佚名 來源:呂梁日報
作為沿黃四縣中紅棗種植面積最大、涉及人口最多的縣,臨縣凝聚各方優勢和支持,積極探索振興紅棗產業發展的路徑。該縣圍繞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打好紅棗保衛戰”的戰略部署,立足縣情實際,產加銷全面發力,“四突出”各個擊破,推動棗產業逐步邁上健康發展的新路子。
該縣一是突出種植革命。2017年,在全縣紅棗主產區完成紅棗經濟林提質增效14萬畝、高接換優1萬畝。今年,計劃實施40萬畝,目前已完成綜合管理20萬畝,品種改良完成2萬畝。針對紅棗裂果問題,加大抗裂品種的選育與推廣力度,由于連續幾年來紅棗裂果嚴重,該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抗裂優良紅棗品種的發掘與選育工作。截至目前,已經審定命名的本地抗裂紅棗品種有“雨樂一號”“雨樂二號”“臨黃一號”等品種,目前完成改良嫁接2萬畝。積極探索創新棗園管理技術體系。2017年以來,全縣建成紅棗栽培示范點6處共計262畝。同時開展棗園旱作集雨栽培、病蟲害綜合防控、葉面營養防控棗裂果、坡地棗園立體栽培等技術試驗示范區2萬畝。針對棗林地撂荒問題,縣政府出臺文件,明確集中連片流轉紅棗林200畝以上的主體都可享受財政補助,其中灘地棗林流轉每畝補助120元,山地棗林流轉每畝補助80元,鼓勵能人大戶、合作社、公司等各類主體積極探索棗林地規模經營的路子,鼓勵發展棗林立體經濟。目前,已基本形成三種成熟模式,一種是羅家山村、孫家溝村棗農“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村級經濟合作組織集中管理模式,一種是雷家磧鄉由臨縣陽府井集團集中流轉規模經營模式,還有一種是林家坪鎮、安家莊鄉由公司、合作社托管棗農棗林模式。
二是突出科技支撐。由山西省農科院牽頭,在磧口鎮馮家會村建立了全省第一個紅棗試驗站,重點做好適合本地產業發展的紅棗品種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的研究與推廣工作。由中國工程院和臨縣紅棗產業局合作共建“臨縣紅棗院士專家工作站”,重點做好臨縣紅棗歷史文化的發掘與國際農業文化遺產的申報、紅棗林下經濟的研究與試驗示范、紅棗深加工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應用。
三是突出政府支持。出臺《臨縣促進紅棗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臨縣創建“五位一體”模式全力做好紅棗收購工作實施方案》,從財政投入、信貸保險、土地流轉、品牌創建、品種改良、營銷包裝等多個方面,支持縣域內紅棗加工企業做大做強。今年,對去年參與收購紅棗的60余戶本地紅棗企業完成補貼申報;對去年流轉紅棗林規模經營的大戶、企業補貼資金正在辦理發放手續;投入390萬元,對32戶紅棗企業進行了貸款貼息扶持;投入60萬元,用于貸款風險補償金,可為紅棗企業提供貸款300萬元。目前,縣政府正在和中國財保等四戶保險公司制定完善2018年臨縣紅棗聯保方案,計劃為全縣10萬畝棗林投保,預計財政將補助保費450萬元。
四是突出品牌打造。組織縣內紅棗企業參加各類展銷會、博覽會,縣委書記、縣長親自為“臨縣紅棗”代言,全方位宣傳“臨縣紅棗”品牌,支持紅棗企業與電商搭建產銷對接平臺。去年央視“生財有道”欄目組、焦點訪談欄目組均對“臨縣紅棗”作了專題報道。與此同時,扎實推進有機產品質量認證和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全縣2萬畝紅棗林已連續三年取得有機轉換證書,今年可取得有機認證。曲峪開陽大棗取得了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去年,臨縣紅棗遠銷臺灣、出口東南亞等地70多噸,今年棗源地公司生產的棗夾核桃首次出口美國。
一系列精準措施,進一步挖掘了臨縣紅棗產業的潛力,重振了該縣發展紅棗產業的信心,打造了紅棗特色品牌,為臨縣攻堅深度貧困縣脫貧摘帽提供了堅實的產業支撐。
相關標簽:山西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