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8-10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臟日子”再也回不去了
——河北省蔚縣白莊子村從垃圾成山到“比風景區還漂亮”的轉變
掀開碎花門簾往里瞧,劉美英老人的屋內陳設雖然樸素,卻收拾得干凈利落。陽光透過玻璃照進屋,映得炕上73歲的老人容光煥發。
“現在的生活好了。”這是聊天時,老人念叨最多的一句話。
從老人家中的窗戶望出去,遠處是112國道旁延綿的草甸,綠樹成行,路面整潔,越過“草溝堡鄉白莊子村”的路牌,石板路穿過敞亮的村廣場曲折上升,路兩旁是造型古樸的村舍,翻新不久的屋頂上瓦片泛著青光,屋檐下老人們坐在矮墻上嘮著家常,身后標牌上寫著的“脫貧不能等靠要、自身發展很重要”激勵人心。
“這里哪像貧困村,”隨行的武漢大學中國減貧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風感嘆說,“這里比好多風景區還漂亮。”可是誰能想到,眼前干凈秀美的白莊子村,曾是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基礎條件較差的貧困村之一。就在半年前,這里還一度垃圾成山。
白莊子曾經“黑乎乎”
“白家莊子不洗衣”,這樣的口頭語一度在鄉里流傳。
今年3月,當翻越了60多公里山路到達白莊子村口時,看到垃圾遍地的村容村貌,陰暗雜亂的居住環境,還有部分村民缺乏生氣的生活狀態,新上任的駐村第一書記、來自蔚縣國土資源局的邢永旺很頭疼。“雖然心里有預期,但是現實還是比想象更復雜。”
“現在這片小花園,原來是村民養豬的地方,臭氣熏天;村里養牛都是散養,村道上牛糞到處都是沒人清理;村民以前就在家里堆放柴火垃圾,房間陰暗潮濕,味道很大;有部分貧困戶甚至長年不洗臉不洗頭,精神狀態萎靡……”
邢永旺回憶起剛接手白莊子工作時的局面,苦笑不已,“歸根到底,還是因為部分貧困戶缺乏脫貧動力,‘等靠要’的思想嚴重,給扶貧工作造成很大障礙。”
白莊子村距離蔚縣城63.5公里,系草溝堡鄉19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之一,336口人,在2017年“回頭看”之前有建檔立卡戶74戶128人,年人均純收入僅4120元。由于村子位于高山地帶,農業基礎較差,且貧困人口主要為老弱病殘,長期閉塞而貧困的生活,使得部分群眾失去了希望,嚴重缺乏脫貧內生動力。
駐村工作隊和鄉里縣里多次協商定策,最終得出結論:要讓白莊子在經濟上脫貧,先得讓白莊子在精神上脫貧。而白莊子的精神脫貧,不妨從“衛生”上抓起,從洗手洗臉上抓起。
白莊子“白”起來
“就是這戶了。”蔚縣扶貧辦主任李英英所指的屋子位于村道的路沿之上,屋子雖然樸素,門前卻打掃得干干凈凈。記者注意到,屋子門框上釘著一塊特殊的門牌,上面記錄著“戶主姓名”“是否為貧困戶”“星級評比”等信息。
這塊家家戶戶門口都有的門牌,源于今年3月底白莊子開展的評比活動,也是工作組進村后推行的首個扶貧舉措。“我們隔周在全村評選‘勤勞致富星’‘文明誠信星’‘清潔衛生星’‘脫貧光榮示范戶’‘感恩愛黨示范戶’等榮譽,同時也評比‘環境衛生最差戶’,把星星掛在這塊門牌上,村民進出門抬頭就能看到。”邢永旺介紹,對獲得榮譽的村民,工作組會發放肥皂毛巾等小禮品,而受到批評的村民,會因為覺得臉上無光而抓緊整改。久而久之,村民從不在意評比到積極參與,不僅增強了貧困群眾脫貧的參與感,還極大地改善了村里的精神文明面貌。
隨著村民衛生習慣的養成,駐村工作組進一步調整評比規則,將評比范圍擴大——打掃屋子、打掃院子、承包村道衛生、學習扶貧政策……上個月,工作隊還組織村民一起修繕了村里的公共區域,還將原本是垃圾堆的空地開拓成一片小花園,中心擺上石磨,四周種上花草,更添加韻味。“如今的白莊子,再也找不到‘不洗衣’的痕跡了。”李英英說。
記者一行來到田文寶老人家時,他正揣著一個小方盒子在聽戲,聽得津津有味。記者發覺,似乎白莊子許多人家都有同款的紅色播放器。
“這是扶貧政策小喇叭。”仿佛看出了記者的疑惑,邢永旺解釋說,工作組在入戶調查時發現,村里貧困戶大多年齡大、文化素質不高,許多扶貧政策常常理解不了,久而久之貧困戶便失去了參與感,產生了“局外人”的意識。
“針對這個情況,我們特地定制了一批MP3播放器,預先在里頭錄制好本地老人愛聽的戲曲歌曲,中間間斷地用本地方言問答的形式插入扶貧政策的解說,不能跳過也不能快進,村民們長期反復地聽,幾個月下來政策逐漸入腦入心。”草溝堡鄉鄉長賈煥勇說。
此外,村里開辟專門場地組織文化講堂活動,用鄉音俗語向村民們傳授扶貧政策,講述文化故事……一項項創新又接地氣的舉措,極大地激發了村里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清理掉了白莊子脫貧最大的“絆腳石”。
脫貧摘帽倒計時
精神扶貧已在路上,經濟脫貧便不再遙遠。從村西邊向外望去,不遠處山頭上一棟建筑格外顯眼,外墻上用大紅字寫著“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正點明了它的功能。“這是白莊子的‘扶貧車間’,主要做服裝加工,車間是2017年底建成的,不僅服務本村,附近村也有人來干活。”村黨支部書記白剛說,白莊子由于地處偏遠,村民外出就業不便,在村里引進新產業,解決了村民們在農閑時就近就業的難題。
記者走進扶貧車間,發現建筑不大,卻配套了員工宿舍、員工食堂、班車接送等服務。“扶貧車間提供了40個就業崗位,目前有4戶貧困戶在這里上班,人均月收入可達800元,在車間工作基本就能實現脫貧。”白剛介紹。
“通過本地傳統的高山有機白菜產業,以及新引進的服裝加工產業,農忙干農活,農閑進廠打工,形成農忙農閑互補產業,預計今年年底,白莊子將實現脫貧摘帽,未來,白莊子還將依托獨特的高山草甸風光發展生態旅游。”對白莊子的未來,駐村工作隊充滿信心。
在車間內參觀時,一對正在修剪布料的老人引起了記者的注意。老爺子叫白貴生,今年68歲,老太太叫王連,今年72歲。“白貴生打了一輩子光棍,是村里老大難的貧困戶,因為一個人過,日子過得臟得很,”邢永旺笑著拍著白貴生的肩膀,今天他穿著一件藍襯衫,看起來很精神,“后來因為工位挨著另一個貧困戶王連,時間久了產生了感情,這不,前陣子兩人還組建了家庭,成了村里的美談。”
“老爺子今天穿得很帥嘛。”一旁的李英英夸獎道。
“那時候的臟日子,再也回不去了。”白貴生咧開嘴,笑得靦腆卻真誠。(陳琰澤 易艷剛)
相關標簽:蔚縣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