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9-11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梁曉飛 中國農業新聞網記者魯明“在鎮村兩級干部的幫助下,我現在一年能有兩萬多元的收入。”日前,在甘肅省慶陽市寧縣良平鎮段村二組,正在村里合作社打工的貧困戶吳翠玲對記者說,自從合作社的園子建起來,她就在家門口打上了工,每年工資收入在9000元左右。同時,在村里的幫助下,她入股了合作社,年底能到拿到2000多元的分紅,加上作為二類低保戶的低保金,年收入超過兩萬元。
寧縣良平鎮段村是甘肅省定的重點貧困村,自然條件較差。吳翠玲家里有3口人,丈夫癱瘓在床,40歲的兒子患有癲癇,因此家庭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在了她一個人身上。“家里缺少勞動力,村上和我協商,鼓勵我把7畝土地流轉給了寧縣鼎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每畝流轉費400元,這樣一年下來又能增加2800元的收入,還能讓我從騰出手來,有更多的時間去照顧丈夫和兒子。”吳翠玲說。
發生在吳翠玲等貧困戶家庭的變化,源自慶陽當地探索的 “331+”農業產業化扶貧模式,其中,第一個“3”是指組建“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三方產業聯合體,創新農業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第二個“3”是指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創新資源配置和經營方式;“1”是建立統一科學的品牌化質量管理體系,創新扶貧產業發展方式;“+”則包括“+黨建”、“+村集體經濟”等內容。
“每天在合作社務工費50元,一年零星務工的收入就有1萬元左右,活也比較輕松,家里還種了點小麥作為口糧。”村民趙水英說,“331+”農業產業化扶貧模式點燃她和很多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希望。
“平時合作社固定用工3—5人,大忙時臨時雇傭村民10—20人,固定用工都是貧困戶,每人每月工資1200元,按年計算每人每年合作社要付給1.4萬元。”寧縣裕豐園種養殖合作社相關負責人說。
良平鎮段村村委會主任豆廣合說,段村有6個村民小組、2068口人,2013年建檔立卡貧困戶158戶723人,貧困發生率34.96%。得益于產業扶貧的持續推進,去年底全村人均純收入5745元,比2012年增長了一倍多,下剩貧困人口25戶71人,貧困發生率也下降到了3.43%,今年有望實現整村脫貧。
相關標簽:寧縣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