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4-05 作者:佚名 來源:經濟日報
青海省大通縣向化藏族鄉上灘村駐村干部周丹文:
產業興旺是脫貧致富的關鍵
本報記者 吉蕾蕾
2018年春節剛過,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向化藏族鄉上灘村駐村干部周丹文就迫不及待地趕回了駐點扶貧村,和村委會成員來到新修建的村民活動廣場商討舉辦村民聯歡會的事。周丹文告訴記者,“2017年年底扶貧工作如期實現了貧困戶脫貧、貧困村退出的目標,村委會特地邀請了農村演出隊,準備給村民帶來一場精神盛宴”。
如今的上灘村,不僅擁有寬敞的村民文化廣場、整齊的花園苗圃,平整的水泥馬路也通向了各家各戶。這些改變是從2015年10月開始的。當時,受青海省國土資源廳選派,周丹文入駐青海省大通縣向化藏族鄉上灘村擔任第一書記。從此,上灘村的大事小情都讓周丹文牽腸掛肚。
“氣候環境惡劣、基礎設施落后、群眾觀念陳舊、生活貧病交加是上灘村給我的第一印象。”周丹文說,上灘村位于大坂山南麓腦山區,平均海拔3100米,晝夜溫差大,每年霜凍期長達6個月。目前居住著4個民族251戶、1113人,人均耕地不足3畝,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有三分之一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村民多以土地為生,兼放馬,養牛、羊、雞維持日常開銷。
如何讓83戶貧困戶順利脫貧、讓全村穩定增收,是周丹文這兩年多來考慮最多的問題。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在充分考慮村情民意后,周丹文向對口幫扶單位國土資源廳提出了上灘村加強土地平整、田間道路修建等在內的土地開發整理建設的建議。經過申報、審查、論證等環節后,總面積為323公頃、總投資額825.56萬元的上灘村高標準基本農田整理項目于2016年11月正式施工。
如今,縱橫交錯的水泥路面遍布上灘村。“以前最怕雨雪天,去地里干活容易摔跤不說,上山放牛羊也不容易。”村民祁三成告訴記者,現在水泥路面一直修到山腳下,不僅方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拖拉機、播種機等大型農機也能直接開到地里,大大提高了全村農業機械化水平。
基礎設施建設有了顯著改善,如何幫助貧困戶脫貧、促進全村經濟發展?“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周丹文告訴記者。
依托4.08萬畝的優良草場和村民世代養殖牛羊的經驗,上灘村確定,把生態畜牧業作為主導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雖然村民有世代養殖的經驗,也知道養殖效益好,但由于思想保守,村民一般只滿足于養一兩頭牛,難以達到脫貧致富的目標。”周丹文說,為了充分利用貧困人口人均5400元的產業扶持資金,2017年,上灘村村兩委編寫了上灘村產業發展實施方案,為有產業發展經營能力的43戶貧困戶購置了西門塔爾母牛,進一步拓寬了貧困戶脫貧的發展道路。
“村民發展生態畜牧業的信心和決心很大。”周丹文說,2015年10月,全村統計貸款數額只有20多萬元,2017年7月,全村貸款數額達到560多萬元,基本上都用于購置牛羊,壯大養殖規模。以牦牛養殖大戶李存庫為例,去年他從銀行貸款30萬元壯大牦牛養殖規模,年底算上新增的小牛犢和賣出的成年牦牛,毛利潤近20萬元。看到實際利益的村民們逐漸改變了以前的養殖思路,由原來養一兩頭牛,發展到了七八頭,甚至幾十頭上百頭。
不過,雖然上灘村已經實現了脫貧摘帽,但周丹文看起來并不輕松。“如何鞏固脫貧成效仍有不小難度。”周丹文說,一方面,要考慮脫貧戶如何實現長期穩定增收不返貧;另一方面,要考慮如何壯大村集體經濟。周丹文表示,下一步,將按照鄉村振興戰略要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依托獨特的生態環境優勢,借助產業項目支撐,在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繼續帶領全村群眾打好綠色牌、算好經濟賬、走好致富路。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