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致病菌為齊整小核菌。菌絲白色,疏松或3-12根平行排列集結成束,緊貼于基物上。菌核球或橢圓形,大小0.5-3毫米,黃褐色至褐色。
〔發病規律〕病菌以菌絲體在病殘體上越冬,也可以菌核混雜在種子間或落于土壤中越冬。翌年菌核萌發長出菌絲即可侵入植株,幾天后病菌分泌大量毒素和分解酶,使病部腐爛。病菌在田間借灌溉水傳播蔓延,帶菌種、苗可做遠距離傳播。
白絹病發生與土壤溫、濕度關系最為密切。土壤溫度20-40℃均可發病,最適溫度25-35℃,其中30℃最重。土壤濕度與菌核萌發有關,土壤含水量在20%時,病菌腐生力最高,并隨含水量增加而降低。當土壤含水量由30%慢慢降至15%時被害最重。在田間病害總是在雨后或灌溉后發生,尤以雨后轉晴易于流行。
〔防治措施〕
(1)精選種子,剔除混雜種子間的菌核。
(2)精細整地。土壤偏酸性,可結合整地,每667平方米施用50-100千克消石灰調節土壤酸堿度為中性或微堿性。
(3)施足充分腐熟糞肥。注意氮、磷、鉀肥合理配合。適量灌水,防止大水漫灌。整修排灌系統,確保雨后、灌水后地面無積水。
(4)發現病株及時拔除,攜出田外集中燒毀或深埋。病植穴及其四周撒生石灰消毒。
(5)重病田與糧食作物進行3-4年輪作,最好水、旱輪作。
(6)藥劑防治,可選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40%多硫懸浮劑500倍液,或50%福多寧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