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病原菌學名〕Spongosporasubterranea(Wallr)Lagerh.
〔寄主作物〕馬鈴薯、龍葵和黃花煙。
〔病害診斷〕主要為害地下塊莖和根部,地上莖也可染病。塊莖染病,初在表皮上產生針頭大的褐色小點,外圍有半透明的暈環,后漸擴大、隆起,形成直徑3~5毫米的疹狀“皰斑”。早期病斑表皮不破裂,為“封閉皰”階段;以后病情擴展,病健組織交界處形成一道木栓狀暈環,而后表皮破裂、反卷,皮下組織變為橘紅色,并散出大量深褐色粉狀物,皰斑下陷露出空洞,呈火山口形的粉狀痂,為“開放皰”階段。已形成粉痂的薯塊,在貯藏期間可因表皮破裂失水,或被其他病菌侵染形成干腐、皺縮。根部受害,在根的一側長蟲豆粒大小、單生或聚生的瘤狀物,嚴重時幼株萎蔫和死亡。地上莖部染病,病斑特點似受害塊莖。致病菌為馬鈴薯粉痂菌。病部皰斑散出的褐色粉狀物為病菌的休眠孢子囊團。孢子囊團大小不一,由許多近球形的黃褐色休眠孢子囊集結而成,內中空腔穴狀,外觀如海綿狀球體,鏡下可見有孔口狀結構。單個休眠孢子囊球形至多角形,壁薄,光滑,萌發產生游動孢子。游動孢子近球形,無胞壁,頂生兩根不等長的鞭毛,后靜止形成變形體,侵入寄主根毛。
〔發病規律〕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團在種薯內或隨病殘體遺落于土壤中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來源。病害的遠距離傳播靠種薯調運,田間則靠病土、病肥、灌溉水等近距離傳播。病菌由根毛、皮孔和傷口侵入寄主。受病組織易于解體,使病菌落入土壤中越冬傳播。土壤濕度90%左右,溫度18~20℃、pH4.7~5.4偏酸情況下,適于病菌發育,利于發病。雨量較多、夏季涼爽的年份和地區,病害發生嚴重。本病發生的輕重主要取決于初侵染數量,田間再侵染的影響不太重要。
〔防治措施〕(1)嚴格檢疫制度。封鎖病區,把住調運檢疫關,禁止帶病種薯的出入。(2)選用無病種薯。建立無病留種田;把住收獲、貯藏、播種關,汰除病薯。(3)搞好種薯消毒?捎2%鹽酸溶液浸種5分鐘,也可用40%福爾馬林200倍液浸種5分鐘或浸濕悶種2小時,晾干播種。(4)加強栽培管理。病區實行5年以上輪作;增施基肥和磷鉀肥;應用石灰和草木灰改良土壤pH;采用高壟栽培,避免大水漫灌,防止病菌傳播蔓延。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