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竹筍滋味鮮美,除了含有粗纖維外,富含有19種氨基酸,其中對維持人體健康關系重大的8種必需氨基酸齊全,是一種營養很好的蔬菜。在長江流域的毛竹和早竹類的春筍于早春淡季(4月前后)上市,而珠江流域、福建、臺灣等省的麻竹和綠竹等,于高溫夏淡季(7-8月)供應,對豐富市場起重要作用。
我國江南適合竹類生長,可充分利用山區和丘陵地栽培。竹比一般樹木生長快,早成林,枝葉茂密,地下有竹鞭和大量根群可防止丘陵山坡水土流失。竹材用途多,經濟價值高,是值得大力發展的植物。
生物學特性:
(1)形態特征 剛竹屬為散生型竹種,地下部都有竹鞭。由竹鞭上的側芽發展成竹筍,竹筍長成竹株,稱為竹。竹的葉進行光合作用,制造碳水化合物供給鞭和根,所以筍鞭和竹之間關系可概括為:鞭生筍,筍成竹,竹養鞭。
竹鞭是竹的地下莖,在土中橫向伸展,時起時伏呈波浪狀。竹鞭有許多節,除基部幾節外,每節有一個側芽,一部分營養充足的側芽可發展成筍。冬季鞭稍停止活動,到第二年初夏新竹枝葉展開后,竹鞭開始活動,抽出新鞭。新鞭淡黃色,組織不充實,第二年以后鞭中養分增加,一部分側芽肥大成筍芽。毛竹第三年開始產筍,早竹類第二年開始產筍,這時鞭呈鮮黃色。之后連續3-4年是產筍的盛期,以后鞭逐漸衰老,肉黃色變成棕色到褐色,發筍逐年減少,直到不能發筍。毛竹每兩年換一次葉,換葉當年出筍少,成為小年,換葉后新葉茂盛,光合作用強,積累養分多,竹鞭營養好,形成筍芽多,次年出筍多成為大年。這是竹筍大小年的主要原因。
慈竹屬的麻竹、綠竹、吊絲丹竹等叢生型竹種,它們沒有竹鞭,竹筍是由著生在竹稈基部的大芽發展而成,發筍和成竹所需養分直接由其所連母竹供應,一株母竹可抽生5-6條竹筍。一般僅早抽生的養分充足的1-2條筍能發展成竹。早期長成的新竹往往在當年秋季就從它的稈基部的大芽萌發成筍,稱為“二次筍”。這時新竹的枝葉尚未展開,不能制造養分,因此,二次筍由于養分缺乏,多數在生長中途死亡。
(2)生長習性 竹是熱帶、亞熱帶原產,性喜溫暖濕潤氣候。我國南方溫度高、雨量多,適合竹生長。毛竹、早竹等剛竹屬竹種,它們的竹鞭分布在較深的土層下,冬季不易受凍害,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麻竹、綠竹等慈竹屬竹種,它們的地下莖入土淺,部分稈基和筍芽露出土面,冬季易受凍害,主要分布在溫度高的珠江流域。
竹鞭的伸展,筍芽的形成,竹筍的膨大以及筍出土后長成新竹,必須有大量水分和養分供應。開春氣候轉暖,就有大量春筍出土。倘若土壤過干,則出筍少而生長慢,已出土的一部分筍因缺水而干癟死亡,稱為“干退”。有些筍在出土前死亡,成為“悶頭退筍”。干旱抑制竹的營養生長而促進生殖生長,放大旱之后常會出現大片竹林開花。
麻竹、綠竹等慈竹屬竹種有較強耐濕性,故主要種在溪流岸旁和平地。竹需要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沃、濕潤、排水和通氣良好的土壤。麻竹、綠竹等叢生竹的根比毛竹、早竹等散生竹淺而且分布較集中,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力較弱,故對土壤適應力比散生竹弱。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