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竹筍滋味鮮美,除了含有粗纖維外,富含有19種氨基酸,其中對維持人體健康關系重大的8種必需氨基酸齊全,是一種營養很好的蔬菜。在長江流域的毛竹和早竹類的春筍于早春淡季(4月前后)上市,而珠江流域、福建、臺灣等省的麻竹和綠竹等,于高溫夏淡季(7-8月)供應,對豐富市場起重要作用。
我國江南適合竹類生長,可充分利用山區和丘陵地栽培。竹比一般樹木生長快,早成林,枝葉茂密,地下有竹鞭和大量根群可防止丘陵山坡水土流失。竹材用途多,經濟價值高,是值得大力發展的植物。
一、生物學特性
1、形態特征剛竹屬為散生型竹種,地下部都有竹鞭。由竹鞭上的側芽發展成竹筍,竹筍長成竹株,稱為竹。竹的葉進行光合作用,制造碳水化合物供給鞭和根,所以筍鞭和竹之間關系可概括為:鞭生筍,筍成竹,竹養鞭。
竹鞭是竹的地下莖,在土中橫向伸展,時起時伏呈波浪狀。竹鞭有許多節,除基部幾節外,每節有一個側芽,一部分營養充足的側芽可發展成筍。冬季鞭梢停止活動,到第二年初夏新竹枝葉展開后,竹鞭開始活動,抽出新鞭。新鞭淡黃色,組織不充實,第二年以后鞭中養分增加,一部分側芽肥大成筍芽。毛竹第三年開始產筍,早竹類第二年開始產筍,這時鞭呈鮮黃色。之后連續3-4年是產筍的盛期,以后鞭逐漸衰老,肉黃色變成棕色到褐色,發筍逐年減少,直到不能發筍。毛竹每兩年換一次葉,換葉當年出筍少,成為小年,換葉后新葉茂盛,光合作用強,積累養分多,竹鞭營養好,形成筍芽多,次年出筍多成為大年。這是竹筍大小年的主要原因。
慈竹屬的麻竹、綠竹、吊絲丹竹等叢生型竹種,它們沒有竹鞭,竹筍是由著生在竹稈基部的大芽發展而成,發筍和成竹所需養分直接由其所連母竹供應,一株母竹可抽生5-6條竹筍。一般僅早抽生的養分充足的1-2條筍能發展成竹。早期長成的新竹往往在當年秋季就從它的稈基部的大芽萌發成筍,稱為“二次筍”。這時新竹的枝葉尚未展開,不能制造養分,因此,二次筍由于養分缺乏,多數在生長中途死亡。
2、生長習性竹是熱帶、亞熱帶原產,性喜溫暖濕潤氣候。我國南方溫度高、雨量多,適合竹生長。毛竹、早竹等剛竹屬竹種,它們的竹鞭分布在較深的土層下,冬季不易受凍害,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麻竹、綠竹等慈竹屬竹種,它們的地下莖入土淺,部分稈基和筍芽露出土面,冬季易受凍害,主要分布在溫度高的珠江流域。
竹鞭的伸展,筍芽的形成,竹筍的膨大以及筍出土后長成新竹,必須有大量水分和養分供應。開春氣候轉暖,就有大量春筍出土。倘若土壤過干,則出筍少而生長慢,已出土的一部分筍因缺水而干癟死亡,稱為“干退”。有些筍在出土前死亡,成為“悶頭退筍”。干旱抑制竹的營養生長而促進生殖生長,故大旱之后常會出現大片竹林開花。
麻竹、綠竹等慈竹屬竹種有較強耐濕性,故主要種在溪流岸旁和平地。竹需要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沃、濕潤、排水和通氣良好的土壤。麻竹、綠竹等叢生竹的根比毛竹、早竹等散生竹淺而且分布較集中,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力較弱,故對土壤適應力比散生竹弱。
二、品種分類
我國原產的竹有26屬共200多種,任何竹都能產筍,但可作為蔬菜食用的竹筍,必須組織柔嫩,無苦味或惡味,或雖梢帶苦、澀味,經加工后除去,仍具有美好滋味。在長江流域的筍用竹主要是剛竹屬的毛竹、早竹、哺雞竹、紅哺雞、白哺雞、花哺雞、尖頭青竹、高節竹和石竹等。在珠江流域和福建臺灣等省栽培的是慈竹屬的麻竹、綠竹、吊絲丹竹、大頭典竹等。
1、毛竹也叫江南竹。是我國栽培面積最大、經濟價值最高的竹種。竹稈高10-13米,橫徑10-14厘米,竹壁厚,質堅韌,用途廣。江南于3月下旬至5月上旬采收春筍,以筍尖剛露出土面時挖取的春筍品質最好,筍殼底色淡黃,單個重1-1.5公斤。筍體露出土面后,筍殼色澤變褐紫,表面密生棕色小刺毛,稱為“毛筍”,單個重2-5公斤。冬季可挖取冬筍,筍體略呈紡錘形,單個重0.25-0.75公斤,肉質細嫩,夏秋間可采掘鞭筍,筍體細長,單個重0.1-0.2公斤,畝產春筍750-1000公斤,冬筍和鞭筍50-100公斤。
2、早竹產于浙江和江蘇南部,竹稈高3米多,粗3厘米多,有紫頭紅與蘆頭青兩個變種。紫頭紅從2月下旬至4月下旬出筍,筍殼淡紫,有褐色斑點和小斑塊,筍長15-20厘米,基都粗約3厘米,單個重約0.1公斤。蘆頭青筍殼淡青帶紫,有深紫褐色斑點和斑塊,筍長約33厘米,基部粗3厘米,單個重0.15-0.2公斤,出筍日期比紫頭紅遲約半個月,持續期也較短。畝產春筍500-750公斤,夏秋間可采收鞭筍。
3、紅哺雞筍也叫紅筍,浙江栽培。竹稈高5-5.3米,橫徑約6厘米,出筍期4月中旬至5月中旬。筍殼褐紅,有黑色斑點和小斑塊,中央約1/3青色帶紫,筍長33厘米左右,基部粗3-5厘米,單個重0.25-0.3公斤,畝產春筍200-250公斤。
4、尖頭青筍產于浙江杭州,竹杠高3.5-5.5米,橫徑3-4厘米。出筍期4月中旬至5月中旬,筍殼青紫,有褐色小斑點及云紋狀斑塊,青紫色,兩側青色,筍長33-40厘米,粗4-4.6厘米,單個重0.2-0.35公斤,肉厚味美。畝產春筍200-300公斤。
5、麻竹也叫甜竹、大葉烏竹。竹稈叢生,高20-23米,橫徑10-20厘米,出筍期5-11月,以7-8月最盛。筍殼黃綠色,有暗紫色毛。筍長約26厘米,基部粗約13厘米,單個重1公斤,大的3-4公斤,肉質較粗,主要制筍干和罐頭筍。畝產1000-1500公斤。
6、綠竹產于浙江溫州,叫“馬蹄筍”。竹稈叢生,高6-10米,橫徑4-8厘米。出筍期5-10月,筍殼淡綠帶黑,平滑無毛。筍短圓錐形,向一側彎曲,長16-20厘米,基部粗6-8厘米,單個重0.15-0.6公斤,肉質細嫩,滋味鮮美,畝產約500公斤。
7、吊絲丹竹產于珠江流域,竹杠叢生,高約10米,橫徑4.0-6厘米,出筍期5-11月,7-8月為盛期。筍殼黃色帶青、有毛,筍圓錐形,長40厘米,基部粗約13厘米,單個重0.5-1.5公斤,肉嫩質優。畝產500-600公斤。
三、土壤耕作
毛竹林宜選擇丘陵山坡,冬季整地時去除石塊、樹樁和雜木,20度以下的緩坡地應全面翻耕33厘米,在20-30度地段作等高線梯田,在30度以上陡坡,只開墾栽植點周圍2-2.3米的地面,防止水土流失。每畝栽種竹20-25株,栽前開穴1米見方,深50厘米,把表土與底土分別堆放兩側,穴內施腐熟的欄糞或堆肥,拌入土中,上鋪一層表土,然后把種竹放入穴內,竹鞭放平,使根與土密接,先蓋表土再蓋底土,分層壓緊,使竹鞭埋在土下約33厘米深處,適當灌水。上面蓋松土略高于地面成饅頭形,防止積水爛鞭。土面蓋干草、枯葉等以減少水分蒸發,并設立支架防風。
四、播種育苗
長江流域于冬季或早春栽竹,此時溫度低,竹生長慢,切斷竹鞭和根傷流少,易成活。一般選上年產生的生長健壯、分枝較低、無病蟲害、竹稈胸徑已有3-6厘米的幼齡竹為種竹,整株掘取后再選具有色鮮黃、芽飽滿、根密而發達的壯齡鞭的種株,生活力強,以后發筍長竹好,并早發新鞭。搬運時包扎,保護芽和根,并保持宿土濕潤。
五、肥水管理
1、施肥新栽的竹林于春夏間用稀釋的人畜糞尿或尿素分數次澆在竹株附近,促進根群發展和發筍、抽新鞭。秋季結合除草松土,施欄糞或堆肥,翻入土中。成林后每年春筍采畢用人畜糞尿每畝約1000公斤,施入挖筍留下的穴內,并在其他部位開穴施肥,使全林肥料分布均勻。肥料施下后用土覆蓋。這次施肥主要是促進新竹的成長和新鞭的發展,并使母竹迅速恢復旺盛生長。秋季每畝用欄糞或堆肥1000-1500公斤均勻撤施,翻入土中,促進竹鞭上筍芽的發展。冬季再施欄糞或堆肥1000-1500公斤或塘泥、河泥2500-5000公斤,鋪在土面,不僅供給養分,并對鞭和根有保暖作用。
2、灌溉和排水南方地區在梅雨期和夏秋間有臺風、暴雨時,都要做好排水工作,防止低洼處積水爛鞭。遇到秋旱要及時灌水,防止土過干妨礙筍芽的形成和膨大而影響來年產筍量。在雨量少的地區尤須重視灌水,重點是在春季出筍或夏季發鞭時,冬季土壤封凍前。
六、栽培管理
1、除草和松土新建竹林在郁閉前易繁生雜草,每年要除草、松土兩次。第一次在新竹枝葉展開后梅雨來臨前進行,這時鏟除的草嫩,易腐爛死亡,過早對新竹不利,過遲易傷鞭;第二次在8月進行,這時大部分雜草種子未成熟,草除掉后不會散布蔓延。竹林郁閉后,每年在7-8月間除草一次。在新竹附近松土應離開植株的33厘米,以免傷斷新竹根。
松土宜較深,使耕土層增厚,有利鞭和根的發展,可多積蓄雨水,減少旱害。在松土時發現黑褐色的老鞭和砍伐后留下的竹蔸,以及樹樁、石塊等都挖除,使竹鞭和根群能順利伸展。
2、埋鞭和鋪土因新鞭多數分布在老鞭上面的土層中,若任其自然則竹鞭所在的土層逐年變淺,以致鞭根吸收土壤養分和水分的范圍縮小,影響鞭和整個植株生長。因此,在松土時要掘除衰老鞭和淺鞭,誘導新鞭向土壤深層發展,還需要鋪土加厚耕土層,發現有粗壯的鞭伸展到淺土層或露出土面,立即在它下面掘30厘米多深的溝埋下,并在溝中施肥。筑成梯田的竹林,每年把梯壁的土削下一層,鋪到下級的梯面上。在不筑梯田的緩傾斜地,因土壤隨雨水向下坡移動,鋪土時要從下坡取土挑到上坡。
3、鉤梢新竹生長當年10-11月間,截去竹稈的先梢,稱為鉤梢。這一措施可減少風雪危害,抑制竹稈的頂端優勢,促進行鞭和發筍。故筍用林格外重視鉤梢。為了使竹林具有合理的葉面積,鉤梢時宜保留枝葉15-17盤左右。
4、母竹的選留和更新新造竹林在前5-6年內,要在出筍旺期盡量選留粗壯而地位適宜的春筍,讓它們長大成林,使全林立竹分布均勻。早出土的筍多數是從淺鞭產生,長成的竹扎根淺、生長弱;遲出土的筍常因養分供應不足,多數成為退筍,即使長大也不能成好竹。
毛竹筍用林每畝留母竹100-150株,滿額后每年春季又留生長健壯、部位適宜的新竹每畝20-30株。當年冬季砍去同數的老竹,使林內立林經常保持一定密度,而且壯齡竹占多數。毛竹的立竹年齡可以稈的色澤識別:三年生以前為綠色,四五年生為黃綠色,六七年生為綠黃色并有較厚的灰白色臘質層,八年以后逐漸轉變成古銅色,臘質層逐漸脫落。一般七年生以后的竹生長勢減弱,可以砍伐。砍伐的老竹要選葉色發黃來年即將換葉的,不可砍葉色濃綠的“孵筍竹”。砍伐老竹時還應砍密留稀,使全林立竹分布均勻,提高對陽光的利用率。
七、采收
毛竹可在春季采春筍,夏、秋間采鞭筍,冬季采冬筍。春筍出土后隨著筍體升高,筍肉中的粗纖維逐漸硬化,故采收愈早品質愈好。以筍頭剛露出土面時挖取,筍體小、肉脆嫩、纖維少、品質佳,植株消耗的養分少,使母竹有較多養分供后續筍發展所需,增加出筍數量而減少退筍數,故單位面積的總產量不會減少。同時,由于蛀筍的筍蠅、筍夜蛾和筍象蟲等都是在竹筍出土后鉆入筍內的,提早挖筍可避免受害。為了容易找到剛出土的筍,需要在冬季除草松土,整平土面。
冬筍是春筍的雛形,埋在土下不易找到,挖掘時須先判斷它的位置。冬筍主要生在壯齡竹鞭上,而新竹絕大多數從最壯齡竹鞭發生,新竹最下一盤枝葉伸展的方向與竹鞭的走向大體一致。根據上述規律,仔細觀察土面,找到土表泥塊松動或有裂縫處挖掘,就可找到冬筍。挖取時從筍的基部切斷,不可傷鞭。切下竹鞭的先梢就是鞭筍。為了留養新鞭保證以后的竹筍產量,鞭筍不可多挖,一般只從淺鞭和細弱鞭中挖取。
八、病蟲防治
毛竹的主要害蟲有竹螟、竹蝗、竹斑蛾、筍夜峨、筍蠅、竹象蟲等。前三種蟲吃竹葉,可用敵百蟲殺滅,或用敵敵畏煙劑熏殺。后三種蟲蛀入筍內造成腐爛,要及時挖除受害的筍,殺死幼蟲。冬季除草松土可消滅躲在草中和土中的害蟲。
毛竹的主要病害有枯梢病和水枯病等,防止枯梢病要對種竹進行嚴格檢疫,杜絕病源。發現新竹先梢發病,立即在病部以下l-2節處截除竹梢,不讓病菌向下蔓延。在發病嚴重的地區,從新竹發枝展葉期開始,噴濃度為1%的波爾多液,每隔10-15天噴1次,連續噴2-3次。對水枯病要挖掉病株連根帶鞭燒毀,并在病竹或病區四周開溝隔離,防止蔓延。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