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4-18 作者:佚名 來源:曲靖日報
2018年以來,會澤縣供銷社瞄準市場,以發展黑木耳產業為抓手,聯合種植大戶在全縣種植黑木耳300畝。通過發展產業,尋找一條讓群眾長期穩定增收、安居樂業的路子,助力脫貧攻堅,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助推鄉村振興。
大戶回鄉種木耳
3月底,上村鄉瓦廠村,清澈的河水緩緩流過,河灘上一望無際的白色菌包整齊有序地排列著,這是位于瓦廠河邊的生態黑木耳種植基地。黑木耳是著名的山珍,可食、可藥、可補,有“素中之葷”之美譽,世界各國稱之為“中餐中的黑色瑰寶”。
“牛欄江河谷地帶,水質優良、風小、晝夜溫差大、溫濕度大,利于黑木耳生長,種植產量高。”鄭永一邊走一邊給記者介紹他的黑木耳基地。
45歲的鄭永是者海鎮螞色卡村人,2004年到浙江紹興打工,從事蔬菜食品加工。14年來,鄭永先后從會澤帶600多人到浙江務工。2015年,鄭永回鄉在螞色卡村成功試種了二畝黑木耳。2016年,在礦山鎮河灣子村大量種植,得到了會澤縣科協在技術上和資金上的支持。2018年初,與縣供銷社合作,在上村鄉瓦廠村種植黑木耳70畝。
鄭永在者海的公司基地占地21畝,有大棚1700平方米,有90余人在專門做菌包,供應全縣各個種植基地。者海基地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3人務工,女工每天70元,男工每天100元。目前,縣總工會在樂業鎮魯租村支持農戶種了30畝黑木耳,由鄭永提供菌包和技術支持并回收產品。鄭永說:“不僅是上村,者海、馬路等地都有散戶種植,全縣總面積在300畝左右,我們都親力親為提供技術指導。”
“現在種的是春木耳,到8月份,春木耳采摘結束,菌包就成了有機肥。新的菌包運來,繼續種冬木耳。”鄭永拿起一個菌包為記者講解。
鄭永在上村瓦廠基地投資140萬元,縣供銷社投資160萬元,每畝產值可達6萬元,凈產值2萬元。他說,在各級的支持下,有信心把黑木耳做成會澤的農特產品,爭取明年發展到1000畝。
貧困群眾務工忙
黑木耳的生產因為工藝復雜,無法使用機械,只能大量靠人工。從2月份上村黑木耳基地建設開始,汪廷亮家兩口子就一直在這里務工。
“已經一個多月了,我們兩個人一天能掙170元,中午還管飯,有時候加班還另算加班工資。” 汪廷亮說,在家門口打工,既能掙錢又能照顧娃娃,還不耽誤自己的農業生產,最好的是能學技術,可以帶動群眾脫貧致富,他對未來充滿了期望。
基地上,一片忙碌的景象。幾個務工的婦女正在給菌包打孔,來自瓦廠村爛泥塘小組的晏小翠,正在用一個滿是釘子的錘子拍打菌包的兩端,然后再把菌包遞給其他人,放進打孔機,在里面轉一圈出來,菌包側面就打滿了孔,那是以后黑木耳的出口。62歲的晏小翠已經來基地打工半個月了,1天能掙70元工錢。
打好孔的菌包豎在地上,靠著拉緊的鐵絲整整齊齊排列著。需要澆水的時候,工人打開水泵,噴灌帶就開始對菌包進行精準霧化噴淋。鄭永說,每畝地可以放置八千到一萬個菌包,每個菌包能收1公兩黑木耳干品,畝產干品900公斤到1噸左右。
據了解,菌包50天后開始采摘,一個菌包可摘七八次,采摘期歷時兩個半月,采摘季節需要大量用工,每天約需七八十人。上村基地能解決當地剩余勞動力80余人 (建檔立卡戶50人) ,累計用工1萬余個,為群眾增收80余萬元,人均增收1萬元。
跳出供銷看供銷
在瓦廠村黑木耳基地,記者見到了會澤縣供銷社原主任劉林。劉林介紹,跟鄭永的合作,縣供銷社有“三個保底”,一是保證菌包到基地4元;二是畝產干品不低于900公斤;三是收購價不低于每公斤60元。
劉林說,供銷社輝煌已不在,現在僅靠改制后的房產收取微薄的租金度日,典型的“守著老攤子、收租子、過日子”,如果再不跳出傳統,轉換腦筋和思路開辟新的財源,企業將成為政府的負擔。現在就是要抓住機遇,把分散的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起來,成立聯合社,抱團發展。整合會澤的農特產品推向市場,實現訂單農業,壯大后共同走向市場,共同盈利,共擔風險。黑木耳銷售方面,散裝品銷往浙江等沿海市場,品質最好的干品達到每公斤150元至160元,生鮮黑木耳則發往重點城市銷售。通過包裝保鮮,品牌塑造,把“供銷木耳”打造成會澤的農特產品,進超市、進品牌站、進農貿市場,并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
“必須跳出供銷看供銷。”劉林說,作為一種探索和改革,云南把食用菌作為全省十大高原特色支柱產業來發展,各級食用菌產業領導小組辦公室都設在供銷社。上級的利好政策,給供銷社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會澤縣將以黑木耳種植為試點,建成黑木耳生產、加工、包裝、銷售一條龍體系。通過發展黑木耳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促進企業自身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助推鄉村振興。
“力爭到2020年,發展到種植3000畝,把牛欄江流域會澤庫區打造成黑木耳產業帶。”劉林充滿信心地說。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