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1-05 作者:佚名 來源:河南日報
金秋十月,正是豐收的好時節。河南省汝州市焦村鎮的李彩霞吃罷早飯就趕往自家的“拾榴花果山”生態園,領著工人把剛采摘的石榴裝箱發往外地。
“這40箱是發給湖南的客戶,今年的石榴長得格外好,個頭大還果粒飽滿,銷路一點也不愁!”手捧碩大的紅石榴,37歲的李彩霞一臉自豪。就在幾年前,她還是一個在大城市打拼、事業小有所成的汝州姑娘,如今已成了家鄉小有名氣的企業家,李彩霞的丈夫戴凱華還被評為汝州市的造林模范。
返鄉創業、扎根生態農業的李彩霞正是汝州近年來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生動實踐者。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重點。近年來,汝州以發展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為方向,以“四優四化”為抓手,重點打好質量興農、科技強農、三產融合“三張牌”,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先后成功創建為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市、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國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全國第二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等國家級試點,為實現農業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質量興農傳統農作物“大變臉”
今年6月麥收時節,因天氣原因導致小麥大幅減產,但汝州市焦村鎮李樓村的村民焦國鋒倒沒怎么擔心自家的小麥,他和村里100多戶村民與汝州市中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簽署訂單種植的優質強筋小麥,雖說產量不及去年,但好歹種地的成本能收回來。
“糧老板”朱長喜是個有著多年收購小麥經驗的“經紀人”,2012年,他看準了優質小麥的市場潛力。籌資300萬元成立了汝州市中地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汝州率先引進省農科院研究所研發的優質強筋小麥鄭麥366,組織農民開展訂單生產優質強筋小麥。6年的時間,合作社優質小麥的種植面積從最初的800畝不斷擴展到今天的10萬畝,2016年的種植面積更是達到了13.6萬畝,并延伸到汝州市周邊的郟縣、寶豐、葉縣等地區,鄭麥366的種植規模長期位列河南省第二名。
地處豫西南的汝州總人口120萬,其中農業人口就近90萬,耕地面積96萬畝,是一個典型的人口大市、農業大市。汝州加快推進以優質小麥發展為引領的“四優四化”進程,實現了小麥的“大變臉”:從一般中筋品種向優質強筋品種轉變,從單一種植向全產業鏈轉變;生產技術實現從單項主推技術向集成模塊化技術轉變。同時,建設高標準糧田45.6萬畝,確定了以鄭麥366、新麥26、豐德存5號等為主的優質強筋小麥品種,朱長喜的合作社成了指導農民種植優質小麥,發展“訂單農業”的樣本。
“通過劃定和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進一步聚焦我市小麥、玉米等核心品種和優勢產區,抓好了這些品種,管住了這些地塊,就把住了農業結構調整這桿‘大秤’的定盤星。”汝州市農業局局長劉均瑩告訴記者。
科技強農補齊種業供給短板
在河南省農業廳種子管理站組織的花生觀摩會上,汝州人陳耀全培育的“益花一號”備受矚目。來自北京、廣東、鄭州等地的花生專家現場測產,“益花一號”百畝方畝產高達644.8公斤,比全省花生平均畝產300公斤翻一番還多。
“益花一號”是陳耀全經過10多年研發培育的花生高產新品種,今年3月通過農業農村部的登記,如今在全國推廣種植2.4萬畝。今年8月,“益花一號”被列入國家花生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項目。
種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命線”。汝州把種業發展作為農業競爭力提升的核心,依靠科技支撐,充分釋放改革活力,開展新品種選育專項工作,補齊現代種業供給短板,并推行良種良法,結合品種改良和良種引進,對農民進行種植、養殖、加工、貯藏等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持續增加農民收入,驅動汝州農業闊步前行。
此外,汝州還緊緊抓住創建國家第二批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范市和河南省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試點市的機遇,先后發展深耕深松、統防統治、機械烘干等社會化服務組織102家,大力實施社會化服務項目,建立完善政府、保險、農民“三位一體”的農業保險體系,為農業生產建起一道厚重的屏障。
據了解,2017年秋季,該市農業保險承保小麥面積達63.83萬畝,其中優質專用小麥承保面積達10.8萬畝,實現了優質專用小麥保險全覆蓋。同時,汝州立足當地優勢,建立了富有活力的“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現代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全市加工企業年加工小麥總需求量達50萬噸,實現了優質專用小麥訂單全覆蓋,促進了農產品商品率的最大化。
三產融合推動一產“接二連三”
剛剛過去的黃金周,位于汝州市蟒川鎮的碩平花海接待游客共計40萬人次,人數再創新高。短短兩年時間,這個占地4萬畝,以各類花樹、花卉、中草藥等種植為基礎,涵蓋農業、林業、產品深加工、觀光旅游業,一、二、三產“三產融合”、農林工業旅游“三位一體”的汝州現代農林生態花海田園綜合體項目已經成為河南旅游界的“新貴”,獨攬汝州旅游的“半壁江山”。
既立足農業又跳出農業,汝州著力推動一產“接二連三”,一、二、三產業整體聯動,堅持“農旅結合、以農促旅、以旅強農”方針,大力發展集農業生產、農業觀光、休閑度假、農事體驗于一體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初步形成了“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一戶一特色”或“多鄉一業、多村一品”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格局,以“特色產業+優勢產業”精心打造汝州現代化大農業全產業鏈,助力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
圍繞“一河九園”休閑農業特區,汝州規劃建成了蔣姑山農林綜合體、天葡汝藍云農莊、南天門、士博生態園、鳳凰山生態園、豐禧莊園等現代農業綜合體項目。據了解,目前,全市規模以上生態觀光農業園區達到66家,農業產業園、田園綜合體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新引擎。2017年,汝州成功申報田園綜合體試點縣(市),并入選首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
相關標簽:汝州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