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2-26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青年報
這是一場備受矚目的減貧實踐——20年來,山西靈丘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4倍,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近5倍,累計15.5萬名群眾擺脫貧困,全縣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55%。2018年成為靈丘縣“脫貧摘帽”決勝之年。
至此,共青團中央定點幫扶山西省靈丘縣已完整走過20年歷程。
1998年10月,在黨和政府為消除貧困而實施《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關鍵時刻,團中央接到定點幫扶靈丘的重要任務。接到任務不過半個月,隨著團中央定點幫扶工作領導小組的成立,由白平勝、余龍文等5名青年組成的團中央第一批扶貧工作隊進駐靈丘。自此,一場先后由16批工作隊持續20年的扶貧接力由此展開。
立下愚公志,啃下硬骨頭。
“20年來,團中央為我們辦的最可貴的事就是轉變了靈丘人民的觀念,讓農民有尊嚴地脫貧。”作為團中央扶貧工作隊進駐靈丘時對接的第一任縣長,說起靈丘變化,姚生平感慨萬分。
刻骨銘心的記憶
“靈丘的山是英雄的山,舉世聞名的平型關大捷就發生在這里。當年,日寇在此遭八路軍115師伏擊,一定只恨爹媽少生了一雙翅膀。”回顧20年前在靈丘工作生活的經歷,時任團中央第一批扶貧工作隊副隊長的余龍文感嘆,“靈丘,我的第二故鄉。”
革命老區靈丘受自然、歷史、經濟等因素制約,發展十分緩慢,1991年靈丘被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地處黃土高原的靈丘,八成以上是土石山區,百姓稱“九分山水一分田”,全縣耕地59.3萬畝,其中水澆地僅為8.6萬畝,農業基礎薄弱。千百年來,農民與山爭地,靠天吃飯,收入不穩,種下了貧困的根。
在這里,太多人對“貧困”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有人在家里掛著神仙圖,然而神仙求遍了,依然窮得叮當響,過著光嫁姑娘不娶媳婦的苦日子。
“我到靈丘時,財政賬戶上只有兩萬元。我們為干部借糧,縣委縣政府到處欠賬。”1998年,姚生平前往靈丘擔任縣長。據他回憶,當時靈丘縣綜合工作考核指標在全市排名倒數,全縣吃財政飯的有1萬多人,而財政收入僅3000多萬元,“地方越窮,擠的人越多”。
“第一次走進真實的貧困,那種心酸、震撼永生難忘,也埋下激勵我們努力工作,為更多人謀福的種子。”有扶貧隊員在自己的工作日志中這樣寫道。
“這個變化了不得”
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要治本,就得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為此,團中央扶貧工作隊進駐靈丘伊始,援建希望小學就被列為首個扶貧項目。
“1996年,我們一年只發半年的工資,年底了要靠國家補助才能發點錢,工作隊的同志一開始來的時候也很可憐,辦公、住宿一間房,一張桌子一張床,冬天不保暖,夏天不避暑。”當時分管教育的副縣長劉改先回憶。
財政經費的匱乏致使靈丘縣393所小學的危房面積達16221平方米,占校舍總面積的11.3%。
工作隊員奔走于各個鄉鎮、山區小學校,對全縣424所中小學基本情況進行摸底調研。他們發現,許多小學教室已是墻歪頂塌的危房,學生宿舍嚴重缺乏。
考慮到靈丘山多路遠,孩子們上學路途艱苦,縣里提出能否籌建讓孩子能吃能住的學校?幾番考察,最終工作隊決定先在靈丘南部、中西部、北部地區各建兩所希望小學及配套的學生宿舍,并為500名家庭貧困的學生提供救助。同時,由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為希望小學校長及教學骨干提供免費培訓,盡快解決貧困孩子上學、住校等問題。由此,希望小學的援建也成為團中央駐靈丘扶貧工作隊的首個扶貧項目。
劉改先說,工作隊當時組織大家前往河南焦作學習有關經驗,回來后建起靈丘第一所寄宿制學校——平型關寄宿制學校,“那些年,靈丘陸陸續續建起28所寄宿制學校,情況有了大改觀”。
如今在靈丘,工作隊幫助建成總面積達5000余平方米的“青年之家”。在創新教室,孩子們可以用3D打印將想象變成現實;在VR超級教室,學生足不出戶卻可置身萬物之中,同時開設與小學、初中、高中教學相銜接的200余門VR課程,涵蓋科技、物理、生物、地理等。
目前,靈丘縣“青年之家”的VR教室和“創新部落”教室已排滿課程,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近3年脫貧家庭學生和鄉村留守兒童可以免費參加所有活動。
“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教育欠缺明顯。我們要努力讓他們跟城市的同齡人站在一樣的起跑線上,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第十六批扶貧工作隊隊長闞寶奎介紹。
“青年夜校”系列活動也是工作隊智力扶貧的另一個重點項目,近兩年先后開展青年創業、形勢政策、就業技能、農業技術、成才勵志等各類培訓50余期,培訓8000余人次。
“工作隊為靈丘教育做得太多了。”靈丘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縣科教局原局長郝寶玉介紹,去年工作隊將北京20所優質中學、高校學院同靈丘的中學結對,促進教師隊伍的交流培訓。靈丘在大同7個農業縣區中連續4年高考達線率排名第一,這也得益于國家教育政策對貧困地區的傾斜。
“發展產業是創收,教育扶的是志和智,影響的是靈丘未來的幾代人,這個變化了不得。”劉改先感慨。
讓農民有尊嚴地脫貧
18年前,外出上海務工鍛煉的青年干部郝寶玉在上海電影院觀影《走出西柏坡》后,心緒難平,結合自身經歷寫了觀影體會:從某種意義上說,黨的歷史就是不斷“走出”的歷史,“走出”的過程也就是創新的過程,每一步發展,無不是在“走出”框框。
對于“走出”,郝寶玉感受真切。
2000年,在團中央扶貧工作隊推動下,靈丘縣委決定采取“放飛鳳凰、借地育才”的方法,選派153名青年干部分五批分別前往上海、深圳、東莞等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務工鍛煉,其特別之處在于——是務工,不是掛職。這意味著這群青年將暫時丟掉干部身份,以打工者的身份南下務工。郝寶玉就是其中一員,那一年他33歲。
“那時候造船廠就已經實現無紙化辦公了,老職工都會用U盤。”從靈丘的大山到上海江南造船廠,兩個地界的巨大差別,令他覺得“換了腦筋”。
對于此事,時任靈丘縣委書記姚生平同樣記憶深刻。他說,不僅青年干部外出鍛煉大有收獲,甚至不少人還帶了企業家回到靈丘考察投資。
其中,浙江臺州一家企業在靈丘投資辦起服裝廠,產品遠銷俄羅斯。后來該企業在轉型中看重靈丘生產優質雜糧的優勢,開辦了苦蕎廠,現在已頗具規模。
姚生平說,在團中央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靈丘農民有了自己的產業,靠的是自己的雙手掙錢。
他說,扶貧隊進駐之前,靈丘綜合指標排名在全市11個縣區中排倒數一二名,隨著扶貧工作的鋪開、深入,各項工作都有了明顯改善,“后來,縣委縣政府工作在全市連續三年考核第一”。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一棵草去
作為靈丘一支重要的扶貧力量,團中央扶貧隊不但深刻影響靈丘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深刻影響了群眾觀念的更新。
1999年,由團中央邀請北京科技大學專家為虧損的靈丘縣錳礦企業提供有關技術改造成果,結束了過去靠出賣原礦石的歷史,轉變為出售深加工、精加工產品的新型企業,被認為是當地最早的實體經濟成功轉型升級的案例之一。
2002年,靈丘縣被中國縣域經濟研究中心評為全國基本競爭力提升速度最快的20個縣(市)之一。
2003年全縣財政總收入歷史性突破億元大關,累計完成10018萬元,比1998年增長3倍。
2006年,在清泥澗村實施開發“有機蔬菜”品牌致富項目,全村人均收入近4000多元,高于全縣2600元的平均數。
2010年,重點幫扶韓家房村,將該村打造成生態環保示范村。
2018年,首次將矮化密植、水肥一體、自動滴灌等技術引入縣里,幫助建成紅石塄鄉“千畝有機蘋果示范園”。
20年來,在團中央全面支持下,靈丘經濟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4倍,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近5倍。累計15.5萬名群眾擺脫貧困,全縣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55%。
20年間,團中央在靈丘的反貧困戰役一直在“攻堅”,扶貧方式幾經調整:從“救濟式扶貧”到“開發式扶貧”;從“區域性扶貧”到瞄準貧困縣“整村推進”,再到“精準扶貧”……團中央同靈丘人民一起脫貧攻堅的故事層出不窮。
為了表示謝意,有一年靈丘縣特意做了一份小禮品托人帶到北京,這是一個成本不到20元的巴掌大的花盤,盤底印刻一句話:“捧著一顆心來,不帶一棵草去。”
相關標簽:山西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