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6-12 作者:佚名 來源:農民日報
且不說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條件的差異,單就一方水土來看,不同的經營方式便可以讓土地的價值呈現出天壤之別。如何擺脫“土地不養人”“種地不掙錢”的辛酸,山溝溝里的陜北人最有發言權。
在陜西延安寶塔區,近年來以土地為核心的產權制度改革在全區320個行政村、689個村民小組遍地開花,在全部完成清產核資、成員界定、股權量化的基礎上,不少村集體對土地經營方式進行了積極探索,從空殼村到產業村,從不掙錢到不愁賣,陜北農民與土地的羈絆要用很長的故事來講。
土地催生他們重拾產業的底氣
5月底,棗園街道上砭溝村的甜瓜秧苗已有一人多高,齊刷刷排列在明亮而悶熱的95式日光溫室大棚里。任職兩年多的大學生村官南德是建設這批大棚的見證者與參與者,“甜瓜、西瓜、辣椒、蘑菇……別看只有35座100多畝,這些棚承載著村里的支柱產業,是上砭溝人重振產業的‘底氣’!”
2011年以前,上砭溝村62%以上的村民以種植露天大棚為生。2013年,延安市遭遇強降雨襲擊,全村87座大棚幾乎損毀殆盡,農民損失慘重。原先受災的種植戶大多沒有抗風險能力,紛紛選擇了進城務工。
此時,村“兩委”的思路很明確:如果任其發展下去,上砭溝村將永遠是個空殼村。要想重振產業、重聚人氣,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將這些荒廢掉的土地資源重新整合起來,走集體發展的路子。幾次走訪先進村學習經驗后,村干部確定了以土地流轉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方向:2013-2014年,村“兩委”設立“土地銀行”,成功將村民手中2203畝土地的承包經營權統一收歸集體。
同時將符合政策規定的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對外引進企業落戶租賃土地,村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的形式分享土地出租收入。出租土地的第一年,村民人均分紅500元。2015年,村里又陸續引進8家企業,到了2016年底,村民人均分紅進一步增加到3000元。
實實在在拿在手里的收益讓村民安了心,也讓村“兩委”有了下一步探索的基礎。2017年,村里42戶106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脫貧;與此同時,上砭溝村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確立了人口、土地、勞齡、資金四種股權。在充分調研村民意愿的基礎上,村集體決定另外開辟土地新建大棚,以每年100-155元/平方米的價格面向全體村民招租,讓愿意回村發展的農民重操舊業。
土地當作他們安身立命的資本
2018年9月,上砭溝村35座大棚剛建好,村民李小冬拿著5萬元租金承包下4個棚,種植甜瓜、草莓和蘑菇。“原先的舊棚沒有這個好。新棚調溫灌溉都是自動化的,到了10月份葉菜成熟只要40天,原先需要兩個多月。”李小冬告訴記者,在新大棚里,甜瓜能種植3茬,目前第一茬已經收獲,賣了2萬元,而草莓的收益能達到每年10萬元左右。
南德介紹,大棚建好后就陸續有人回來,目前村里107戶常住人口,像李小冬一樣從事棚栽業的有30戶左右。“因為大棚屬于集體資產,村民租賃大棚的費用交給集體,收入歸個人所有。收歸集體的租賃費按70%分紅給村民,30%作為村集體的公益金,作為棚體修繕、基礎設施維護的備用金。”南德介紹,根據每個階段的產值預估,所有大棚年產值一共可達到300萬元左右。按照租賃費分配比例,村集體年收入在40萬-50萬元之間。2018年底,村民分紅達到人均4000元。
通過棚栽業讓農民安家立命,這也是南泥灣鎮陳子溝村駐村工作隊隊長焦衛紅的“藍圖”。2017年5月,焦衛紅來到“無業村”陳子溝,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建了100畝大棚。但是讓他沒想到的是,有了棚以后農民種地還是不賺錢。“一方面農民種植技術跟不上,畝均產值很低。另一方面是銷售不好。農民自己騎三輪車去城里,往往還沒到地方,三輪車就讓交警扣下了;就算到了城區,正規的農貿市場都要交攤位費,農民一般都是隨地擺攤,遇見城管就賣不成了。”焦衛紅說。
2018年,正當焦衛紅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家企業進入他的視野:延安市意惠萬家商業有限公司在寶塔區多個村設立了“愛心超市”,引進這家企業成為焦衛紅解決問題的辦法之一。意惠萬家總經理李玉虎介紹,公司在延安市區有28家超市,其中24家是賣菜的。“我們銷售平臺比較好,流通量大,原來都是從西安運菜,成本較高。和寶塔區的農民合作,在幫助農民賣菜的同時也解決了我們的供貨問題,一舉兩得。”
土地成為他們連接市場大門的紐帶
2018年下半年,陳子溝村與意惠萬家正式達成合作,公司將村里100畝105座大棚統一承包并將大棚改造升級,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先進農具,再原價承包給村民,對貧困戶免費承包。很快,這種被當地稱為“反租倒包”的形式受到了村民極大的歡迎:原先只容一人通過的小門換成拖拉機可進出的大門,人力灌溉變成了節水又省力的噴灌、滴灌。而對于大棚種植戶來說,最重要的變化則是終于不用再為銷路發愁了。
村民高小平租種了兩個大棚種植甜瓜。他告訴記者,參與“反租倒包”后,不管市場行情如何,公司按照低于市場價10%的價格收購,而農民只要管理到位,嚴格按標準種就行。“技術幫扶加銷售兜底,這兩樣就把我們大棚種植戶的大問題解決了!”高小平說。
除了“把菜賣出去”,李玉虎還有一個更大的理想,那就是由自己這個土生土長的寶塔人來打造寶塔區自己的“三品一標”蔬菜品牌。陳子溝村雖然偏僻,但光照充足,土壤水源無污染,自然條件得天獨厚,這也是李玉虎當初選擇陳子溝的原因之一。“目前蔬菜貨品供不應求,但是也要嚴格把質量關,不按標準技術種植的大棚種植戶第二年便不再與其合作續約。”李玉虎說。
說起技術這件事,意惠萬家的特聘技術員曹鵬最有發言權。租棚的村民都是有著幾十年種植經驗的老把式,新技術用起來不順手,曹鵬就天天蹲在棚里手把手教。“比如說甜瓜的插扦,原來農民習慣在底部留一個小瓜,但是這樣就會影響上面果實生長;如果摘掉,上邊的瓜就會又多又好。”曹鵬說。
村民很快便嘗到了新技術的甜頭:按照新標準種植的甜瓜產量比以前翻了一倍,過去一個棚的產值不到1萬元,現在達到2萬元以上。“李總說了,要帶我們做無公害可追溯的品牌蔬菜。我覺得這個方向對著呢,單靠每人一小塊地什么也干不成,要把土地集中利用起來抱團發展,以效益帶動農民,我們這個模式就能持續下去。”高小平說。
相關標簽:延安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