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田野里的“用心人”(最美農技員)
——記遼寧省建平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方子山
本報記者 朱雋
“人來到世界上應該有所作為,不能終日無所用心。”這是方子山常說的一句話。
這位“用心”人,為解決建平縣干旱少雨的氣候難題,引進了節水滴灌技術;為增加土地復種指數,探索出了遼西北地區馬鈴薯高效復種模式及配套技術;為解決谷子間苗難問題,研究推廣了谷子地膜覆蓋機械穴播輕簡化栽培技術;為解決玉米稀植單產低問題,引進推廣了耐密品種縮距增株技術。
專注田疇潛心做事30余年,時光荏苒間,風華正茂的方子山已是兩鬢染霜。
實現馬鈴薯種植一地多收
方子山和馬鈴薯的緣分要從30多年前說起。1985年,方子山從遼寧省朝陽市農業學校農學專業畢業,來到建平縣示范繁殖農場任技術員。
當時的示范農場條件簡陋,出差需自己墊錢,住最低價的房間。可方子山覺得這些都不算事兒,倒是周邊農民種植的馬鈴薯產量太低讓他心有不甘。因此,每次出差他都會買一些馬鈴薯背回來。但由于脫毒小種薯個頭小,人們不認。他就動員親戚在自家地里試種,有效果以后再組織農民去看,慢慢地農民開始信服。
調到縣農業中心以后,他想方設法建成了馬鈴薯組培室,并逐漸建立起馬鈴薯三級繁育體系。他和國內外院校專家合作,進行大量的試驗示范研究,最終形成并推廣了“以九改為核心的馬鈴薯高壟雙行整薯綜合高產栽培技術”,這項技術有效破解了建平縣馬鈴薯品種混雜退化問題。他還帶領課題組使組培脫毒、莖尖剝離技術一次成功,填補了馬鈴薯遼西地區組培脫毒技術的空白。
此后,他又試驗研究推廣了馬鈴薯一地兩收、三收乃至四收模式,建平縣馬鈴薯年種植面積發展到幾十萬畝,畝產量超過6000斤,年增加經濟效益1億多元。
糧食產量和品質“兩手抓”
朱碌科鎮北老爺廟村種植谷子多年,但產量一直上不去,品種也比較老化。方子山幫助村里引進晉谷21、晉谷40等品種,使5600畝谷子換上了新品種,畝產量提高260斤,品質也改善了不少。
建平縣光照充足、干旱少雨,適合谷子等雜糧生產。但由于谷子種、管、收尚未實現機械化,種植存在用工多、保苗難等問題,全縣種植面積多年徘徊在10萬畝左右,平均畝產量僅500多斤。
近年小米等雜糧市場價格高效益好,方子山想幫助農民通過調整種植結構增加收益。他先在自己辦公室的花盆里種谷子等雜糧進行對比研究,再成立科研團隊,先后進行了30多次試驗研究,設置了100多個示范展示點。
最終,“以穴播覆膜為核心的雜糧全程機械化高產栽培技術”成形。建平縣雜糧種植面積一路攀升,到2016年累計推廣60多萬畝,谷子畝產量提高到1000斤左右。
玉米種植在建平縣最為普遍,為挖掘增產潛力,方子山從推廣耐密品種入手,改革種植方式,配套良種良法。他主導實施了一系列糧食高產創建活動,玉米噸糧田地塊大量涌現。
用榜樣力量帶好農技推廣隊伍
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究竟該怎么做?方子山說萬事人為本,必須加強農技推廣隊伍建設。
他組織實施了“崗位技能提升工程”,引導科技推廣人員通過自學、調研、集中培訓、合作交流、學歷教育等方式來提升技能。目前,縣農技中心已有30余人獲得了本科文憑,占全縣農技推廣人員的50%。
有了農業科技的保障,建平縣糧食產量從十幾年前的幾億斤猛增到20多億斤;小雜糧種植由幾萬畝增加到近100萬畝,地方特色產業實現突破性發展。建平縣連續5年被評為全國農技推廣示范縣。
在同事的印象中,數十年來,方子山成天不著閑,頂多就在春節時休息一兩天,其它的節假日、雙休日,他都堅守在崗位上。
如今,帶著國務院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全國農業技術推廣貢獻獎等榮譽,在農技推廣路上潛心耕耘了32年的方子山,依然干勁十足地前行著。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